“母亲,老三有出息了,竟会做饭,咱们就稍等片刻,看他能做出什么新花样。”赵阳在一旁笑道。
“也好,等等吧,大媳,婉儿,你俩先吃点糕点。”吴夫人对两位儿媳笑道。
赵阳在一旁故作委屈,“母亲,您的大儿子还在这儿呢。”
“大媳还怀着咱家的大孙子呢。”吴夫人一句话让赵阳顿时无语,随即搀扶着吴夫人坐下,“母亲,可知今日挖了多少土豆?”
“多少?”吴夫人亦好奇地问。
“三万一千六百多斤,平均每亩产量约三千四五百斤。”赵阳笑答。
即便有所准备,吴夫人仍满心高兴,“好粮食,阳儿,定要大力推广啊。”
“那是自然。”赵阳笑罢,吴夫人不停念叨着祖宗保佑。
赵晨去忙了,赵阳陪吴夫人聊了会儿,便前往赵晨的书房撰写奏章,毕竟土豆如此高产,必得上报赵元霸。
依赵阳之计,燕地三王的封地粮食种子已充足,他打算将余下的土豆运往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种植。
月末明初,灾人祸频仍,水患、旱灾、蝗灾、海啸肆虐,这片土地几无人烟。
战祸平息二十年后,赵霸终定乾坤,但此时国家满目创伤,战争的痕迹遍地皆是。
东北、中原、华北多处,皆变为荒芜之所。
为了复苏农耕、提振经济,平衡人口、安定民心,强化赵氏王朝基业,赵霸在赵氏开国初期,采取了迁徙之策,遵循“四家出一、六家留其二、八家取其三”的原则进行人口迁移。
朝廷施行迁徙之策,分发谷种,激励垦殖,并免除田赋,然而巨资投入却成效平平。
这些地方多山丘之地,农耕尤为不易。忆起一贤士之言,番薯不择土壤而生,于是有人便起了在多处推行番薯种植的念头。他将此想法整理为奏章,欲呈报皇上后推校
当一人正在书房撰写奏章时,另一人则在灶间忙活,烹饪着拔丝番薯、番薯丸子、烤番薯、蒸番薯及玉米饼等食物。
不久,一桌美味便摆满了饭桌。
“贤弟,这些都是番薯做的吗?”一人指着桌上的菜肴问道。
另一人答道:“不尽然,还有玉米制品。”着,他递给皇后一块加了白面、鸡蛋和蜂蜜的玉米饼,并介绍道:“母后尝尝,味道更佳。”
皇后品尝后大加赞赏。
“原来玉米也能做主粮。”一人在旁言道。
另一容给他一个黑面窝头:“兄长尝尝这个。”
望着那黑黢黢的窝头,一人面露难色:“这东西能吃?”
“这可是番薯做的,你呢?为了快点磨出番薯粉,我费了好大劲。”另一人不悦地回应。
皇后拿起一个番薯面窝头咬了一口,随后让人撤走了那饶餐具。
那人委屈地解释自己只是好奇,接着尝了一口窝头,夸赞手艺撩。
另一人,为了让家人习惯吃粗粮,他特意在里面加了鸡蛋和白面。他又给妻子夹了一块鸡肉,道:“普通人家,若能日日吃上纯番薯面或玉米面的窝头,定会感激太子的恩德。”
皇后打断他们,让大家专心用餐,勿论国事。
一家人品尝着这些新粮食制成的饭菜。
与此同时,在京都的皇宫中,皇上却显得格外孤寂。他独自吃着面饼卷肉,旁边摆着一碗清粥,手中还翻阅着奏章。他的身影显得孤寂而忙碌,犹如一位仍在劳碌的孤老。
“不错,短短两月便荡平草原,倒是看了你的神勇之师。”赵霸自语道。
王顺在旁附和:“皆是陛下英明,我大赵兵战无不胜。”
“哼,你这老狐狸倒是嘴巧。”赵霸完,饮尽碗中清粥,示意王顺退下。
不一会儿,帘后闪出一个黑影。
“有何消息?”赵霸问道。
黑翼回应:“陛下,赵王已返回京城,铁骑军亦分批归营休整,满载战利而归。太子亦同行至京城,动机未明。北疆已肃清。”
“尽是空谈。”朱重八不以为意。
黑翼续禀:“赵、魏、齐三地民众纷纷将田地售予皇家庄园。多处富贾计划年末聚集京城,争夺赵王食盐经销之权。”
朱重八闻此,眉宇紧锁:“三王治域下的百姓为何弃田?莫非遭三王压榨?”
黑翼答:“陛下,赵王庄园除田租外,不对佃户加征他税。”
---
第一百二十四章 既无勇者,那便尔行
“其余税负皆转嫁于民,民众以为,耕作自家田地不如庄园收益。故而……”
“胡闹!”朱重八怒斥,随即平息。
沉思片刻,翻阅户部近期税政奏章。
阅后,朱重八笑道:“原来如此。”
“百姓弃田之事,尔等不必介入,勿使局势动荡即可。”
次日,金銮殿早朝。
“户部,赵王新政推行,土地权属有所更动,户部需与地方协作,务必每季度上报,以免百姓负担过重。”朱重八率先提及此事。
户部尚书李渊出列:“陛下,赵王殿下目前仅领三地,季度一报尚可,若全面推广,变更量将极为巨大。”
“是啊陛下,我朝税制以半年一调为宜。”另一户部官员亦附和,事关繁重工作,不得不言。
“嗯,季度一报确有困难,但半年太久,以两月一报为宜。”朱重八决断,户部官员虽有微词,亦须奉校
“臣等遵旨。”李渊领首,其余官员亦归位。
“诸位爱卿,还有何事?”朱重八环视群臣。
一位身形圆润的御史走出队列,向君主禀告:“陛下,齐王的新政于国于民皆有益,然推行进度缓慢。南方富庶之地商贾云集,齐王却未优先在此推行改革,导致我国税收锐减。”
“或许可派遣一位朝中重臣南下,着手商业税收的改革。”
此言初闻似乎合理,但细想之下,暗藏玄机。
先是质疑李昱推行不力,进度缓慢,继而又提议派人南下改革商税。
不论派谁前往,皆是棘手之任。
南方富商遍地,且诸多贵族田产皆在此处。
李昱改革新税不仅限于商税,他还严查 ** 。稍有差池,便会引发轩然大波。
这无疑是个得罪饶差事,做得好得罪权贵豪绅,做不好则有性命之忧。
一时间,大臣们纷纷将视线投向这位御史。
“嗯,你所言亦有道理,但朝中何人可前往?”皇帝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地问道。
俗话,皇帝怒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皇帝和颜悦色。
皇帝怒时或许只是针对个人,但笑时则可能预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君上一问,群臣皆低头不语,气氛沉寂。
君上转而注视那位体态丰腴的御史,道:“既无人请缨,那便由卿代劳。我再拨给你两千精兵,望卿能在岁末前将江南数省的赋税悉数征回。退朝。”
未待人反应,君上已起身离去。群臣行礼毕,以复杂或警告的目光望向那位御史。
御史在朝堂上愣怔许久,直至侍从提醒即将闭门才回过神来。
君命已下,此事木已成舟。
京师的税务与商事机构迅速调配人手,将原为韩昭准备的人员悉数派出,并通知其上级,此消息亦将迅速传达给韩昭。
不久,宫中颁发诏令,一骑快马自宫门飞奔而出,朝着蜀地疾驰。
三日后,京师的税务、商事及律政部门各派出一支队伍,协同这位御史离开都城,奔赴江南。
“郑大人,燕王殿下不在,我们真能顺利进行吗?”一位税务部门的官员问道。这位御史名唤郑瑞,体态白胖,名字略显文弱,难怪这位官员会有此疑虑。
“钱大人,燕王能做到的,我们亦能做到。况且我们还有两千精兵。”郑瑞言罢,见钱大人似有话,便摆手示意他无需多言。
钱大人叹了口气,心中暗自担忧。但既然是君上亲命,他只能硬着头皮跟随这位御史,只盼到时不要累及家人。
在蜀地,陈枫与陆逊一同步入秦桢的书斋。
“主公,请勿再购置田宅,如今您所购田地的赋税皆转嫁于百姓,且有民众持续抛售土地。”陈枫一进门便向魏澜抱怨。
“何出此言?百姓愿售地于皇家商号有何不可?”魏澜闻言猛地站起,反驳道。
“您怎可如此,身为知府,您应知百姓售地后需更新田亩簿册,如实记录,若有欺压百姓之行,我必严惩。”陈枫略显无奈。
“户部不更新,我也无计可施。”陈枫补充道。
“你只管按正常税收征收,塌下来我担着。另,传令四川各府,谁敢多收一分税,我必让其家族付出代价。”魏澜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陈枫感受到其身上的寒意,不禁打了个冷颤。
“遵命。”陈枫拱手行礼。
处理完陈枫之事,魏澜转向杨修:“杨大人,近日可好?”
杨修满面笑容地拱手:“托主公之福,下官一切安好。”
“既安好,那便分担些事务吧。”魏澜此言一出,杨修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只听魏澜继续道:
“如今三王封地之事已定,接下来需向其他地区推行新政。”
“我正筹备来年战事,欲请杨大人主持此事,可好?”
杨修心中暗惊,战事?边疆已平,边关有重将镇守,后勤由皇家商号与朝廷负责,但他不敢多言,只能拱手:“那下官愿往甘肃。”
“好,李大人前往辽州,其他地方我再做安排,力求岁末前北方商贸税制全面落实,来年再进军南方。”陈隆边边向林逸作揖。
面对这位常推卸责任的主上,林逸亦是无计可施。
新设的三署人手充足,足以多地同步推进,三位署长已能独挑大梁。
第一百五十八章 京兆军政
届时派他们率军前往,我自在京兆安享闲适便是。
一旁的王强问道:“主上,听皇家田庄里种出了奇粮?”
陈隆听后苦笑,自番薯丰收后,他并未刻意保密产量,没想到竟被传为奇粮。
“你身为朝廷命官,也信这些传言?”陈隆反问。
“嘿嘿,自然不信,但产量我确有耳闻,主上,不如先在京兆府试种?”王强凑近陈隆,一脸谄笑,陈隆险些将其推开。
“你确定?”陈隆问。
喜欢大庆:娇妻美妾抱月楼请大家收藏:(m.6xsz.com)大庆:娇妻美妾抱月楼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