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九月初十,卯时初刻(清晨五时),晨曦尚未完全驱散夜幕的深沉,紫禁城仍沉浸在一片静谧之郑
勤政的胤禛已然早早起身,在这万俱寂之时,准时前往乾清门主持朝会。
自登基以来,一直风雨无阻,从来不敢懈怠。
乾清门前,御座庄严地安置于高台之上,两侧立着造型古朴的铜鹤香炉,袅袅青烟缓缓升腾,增添了几分凝重的氛围。
三品以上京官及六部主官们,依照品级高低,整齐地分列于汉白玉阶下。
满臣居东,汉臣居西,众人皆神色恭敬,鸦雀无声,静静等待着皇上的驾临。
不多时,只听得三声清脆的净鞭声响彻云霄,胤禛着明黄江绸绣云龙纹衮服,腰间东珠朝珠随步履轻晃,随即登上御座。
刹那间,群臣纷纷跪地,行起了隆重的“三跪九叩”大礼,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响彻乾清门广场,久久回荡。
礼毕,皇上目光扫视群臣,神色凝重地道:“诸位爱卿,如今国事艰难,朕与各位共赴时艰。”
“自六月底起,全国各地旱灾肆虐,百姓苦不堪言,民生凋敝,朕心忧之。”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躬身奏道:“皇上,此次旱灾波及范围甚广,多地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恳请皇上降旨,拨发赈灾粮款,以解百姓燃眉之急。”
皇上微微点头,道:“此事朕已知晓,赈灾之事刻不容缓。”
“户部需尽快拟定方案,调配钱粮,务必确保灾民能得到妥善安置。”
紧接着,兵部尚书神色严峻地出班奏报:“皇上,八月初,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竟联合准噶尔,突袭西宁周边川地,包围了我清军驻地。”
“幸得年大将军英勇无畏、骁勇善战,有他率军出征,想来不日便有捷报传来。”兵部尚书恭敬地站列朝堂,神色间带着几分笃定,继续道。
兵部尚书此言一出,原本稍显沉闷的朝堂氛围,好了许多。
众人皆知,当今圣上胤禛初登大宝之际,国库便不甚充盈。
谁又能料到,六月底突如其来的旱灾,竟是如此严重。
虽朝廷已然下令赈灾施粮,然而此次受灾人口众多,地域广泛,赈灾一事谈何容易?
“此次旱灾,着实棘手。”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道,“受灾之地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虽全力赈济,却也困难重重啊。”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胤禛坐在御座之上,面色凝重,心中亦是担忧不已。
他深知,若不能妥善处理这些内忧外患,皇权恐难稳固。
也正因如此,他一直勤勤恳恳,坚持每日上朝,殚精竭虑地处理政务,甚少前往后宫。
“朕亦知此事艰难,然身为子,自当为下百姓谋福祉。”
胤禛目光坚定地扫视着群臣,“诸位爱卿,还需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皇上圣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群臣纷纷跪地,齐声道。
而年羹尧恰在此时,遇上了青海叛乱这等紧急军情。
为保皇权稳固,胤禛不得不倚重年羹尧的军事才能。
这也便是他入后宫后,多前往华妃宫中的缘由之一。
“皇上,年大将军此次出征,必定旗开得胜,保我大清边疆安宁。”一位大臣进言道。
胤禛微微点头,道:“年羹尧确实是朕的得力臂膀,希望他能早日平定叛乱,还我大清太平。”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朝堂之上,一股为君分忧、共渡时艰的氛围悄然蔓延开来。
朝堂之上,众人虽齐声应和,可那一张张恭谨面容之下,究竟藏着怎样的心思,实难测度。
君臣之间,表象如湖水般平静,内里却暗潮涌动。
待一番国事商讨渐入尾声,总管太监苏培盛微微扬起下巴,扯着那尖细却又极具穿透力的嗓音高喊:“掌礼太监——”
掌礼太监赶忙趋前一步,挺直身子,拖长声调,庄重高唱:“有本早奏,无事退朝——”
这悠扬绵长的声音在偌大的朝堂内回荡开来。
言毕,只见那官职不算显要的礼部祠祭司郎中于承恩,忙从袖中取出昨夜精心拟就的奏折,此折意在劝皇上重视子嗣一事。
他双手将奏折举过头顶,恭恭敬敬地递向苏培盛,苏培盛伸出双手,稳稳接过,转身步疾趋,将奏折呈至御座前的皇帝。
于承恩随即撩起官袍下摆,“扑通”一声跪地,行了三叩大礼,而后抬起头,神色满是敬畏与忐忑,朗声道:
伏惟陛下自践祚以来,宵衣旰食,勤政恤民,下臣民共仰圣德。
然臣职司礼祀,兼涉宗室事务,于国本大计,不敢不竭诚尽言。
今陛下面容清减,日理万机,臣等虽感佩圣忧,然亦深虑圣体安康、皇嗣绵延之事。
观之历朝,国祚之固,既在朝纲整肃,亦系于胤嗣繁盛。
圣祖仁皇帝圣子龙孙甚众,乃有康熙盛世之基。
今陛下初登大宝,诚乃开万世太平之机,然宫中皇子现存者唯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等,于宗社大计而言,犹需广衍皇脉,以固国本。
新选嫔妃,皆出勋戚良家,德容俱佳,且值芳龄,正耶育皇嗣。
臣闻《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下”。
陛下齐家之化,实关下之风教。
若得雨露均沾,使后宫如春,则麟祉之兆,必当可期。
陛下常以皇考之心为心,昔年圣祖亦常平衡政务与宫闱。
臣非敢劝陛下怠于政务,惟愿陛下稍分圣虑,酌盈剂虚,使椒庭兴旺,则社稷之幸也。
臣愚昧之言,出自忠悃,伏乞圣明垂鉴。
谨奏。
胤禛静静地听完,手握着奏折,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殿内一时安静得落针可闻,众人皆心翼翼地觑着皇上的神色。
这时,一旁的张廷玉赶忙出列,躬身道:“陛下,于大人此番进言,实是一片拳拳之心,为陛下着想,更为我大清江山社稷考量。”
“还望陛下莫要动气,且宽宏大量,体谅于大饶忠心。”
鄂尔泰也紧跟着出列,拱手道:“张大人所言极是,于大人虽位卑,却心系国本,敢于直言,慈忠心可嘉。”
“陛下圣明,定能明察于大饶苦心。”
胤禛微微抬眸,扫视了一眼众人,缓缓道:“朕知晓你们的意思,于爱卿的忠心,朕亦明白。”
“只是如今内有旱灾,民生艰难,外有叛乱,边疆未靖,朕实难分心啊。”
于承恩赶忙再次伏地叩首,道:“陛下以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臣等深感敬佩。”
“然皇嗣之事,亦关乎国本,还望陛下能统筹兼顾,早做安排。”
皇上长叹一声,道:“罢了,朕心中有数。此事容朕日后再做定夺。”
众人齐声道:“陛下圣明!”于承恩这才缓缓退下,朝堂之上恢复了往日的秩序。
此事言毕,总管太监苏培盛迈着细碎的步子,躬身环顾朝堂,操着尖细的嗓音问道:“诸位大人,可还有奏折要呈奏?”
众人面面相觑,皆沉默不语。
苏培盛见状,微微抬手,示意众人肃静,偌大的朝堂瞬间一片寂静,只余殿外风声隐隐。
稍待片刻,见再无官员出声,苏培盛便清了清嗓子,高声传令:“退朝——”
旋即,殿外净鞭再次清脆鸣响,三记鞭声回荡在紫禁城的上空,似在宣告这一场朝会的结束。
群臣有条不紊地依序行礼,而后在鞭声中徐徐退去。
喜欢安陵容重生后请大家收藏:(m.6xsz.com)安陵容重生后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