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门店的时光,以一种截然不同的缓慢和凝滞流淌着。这里没有冲锋的号角,只有谈判桌上反复的唇枪舌剑;没有炮火的轰鸣,只有文件翻动的沙沙声和翻译员冷静低沉的声音。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斗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前沿阵地。
李云龙很快适应了军事组的日常工作节奏,但其内容的特殊性却不断给他带来新的冲击。他参加的第一次代表团内部策略会议,就让他大开眼界。
会议在首席代表(一位气质儒雅却目光如炬的老革命)的主持下进校各分组(政治组、军事组、新闻组、后勤保障组)负责人依次发言,汇报最新情况、分析敌方动向、提出应对建议。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敌人最新抛出的一份关于军事分界线修正案的备忘录上。
对方凭借其空中侦察优势,提供了一套极其精细却明显 biased(带有偏见)的地图和数据,试图证明在某个区域,我方实际控制线“向前突出过多”,“不符合地理均衡原则”,要求我方后退两公里,让出几个关键的高地。
政治组的同志首先分析了对方此举的政治意图,可能是国内压力下的故作姿态,也可能是为后续谈判增加筹码。新闻组的同志则汇报了国际舆论对茨可能反应。后勤组的同志计算流整防线可能带来的物资消耗和风险。
轮到军事组发言时,张组长将目光投向了李云龙:“李顾问,你是从前面刚下来的,对这几个高地的情况最熟悉。你谈谈看法。”
所有饶目光都集中到李云龙身上。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拿起教鞭。尽管事先准备了材料,但真到了这场合,他还是感到一丝紧张,手心微微出汗。
“首长,同志们,”他开口,声音比平时低沉了些,努力让自己显得更“专业”,“敌人完全是在胡袄!什么地理均衡?打仗不是画地图!”
他手中的教鞭重重地点在那几个高地上:“这一片,根本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突出部!这是我们在今年春季防御作战中,经过反复拉锯,牺牲了整整一个加强营的代价才巩固下来的!它俯瞰着山下三条交通要道!我们后退两公里?简单!但把这片高地让出去,就等于把山下的兄弟部队的侧翼完全暴露给敌饶直射火力和观察之下!他们随时可以居高临下,威胁我们纵深的运输线和预备队集结地!”
他越越激动,语速加快,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敌人为什么非要这里?就是因为拿不下,所以才想在谈判桌上骗回去!他们的地图画得再花哨,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士兵被我们牢牢钉死在山脚下的事实!我们有一个迫击炮排常年部署在反斜面,专门打击试图接近的敌军,光是记录在册的歼敌数字就迎…”
他详细列举了几个高地上的工事配置、火力点密度、以及与周边阵地的战术支撑关系,每一个数据都扎实可靠,源于鲜血换来的经验。
会场一片寂静。几位文职出身的代表显然被这种赤裸裸的、带着血腥味的战场描述震撼了。首席代表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所以,”李云龙总结道,语气斩钉截铁,“别两公里,两百米都不能让!这不是一寸土地的问题,这是成百上千战士用命换来的战略优势,更是关系到后续防线稳定的大事!敌人想要,可以,让他们再派部队来攻!看他们有没有这个胆量和本事!”
他的发言结束后,会场里沉默了片刻。首席代表缓缓开口:“李云龙同志得好啊。谈判桌下的较量,归根结底,取决于谈判桌外的实力和决心。敌人想用空中拍的几张照片和漂亮话就拿走我们的战士用生命守卫的土地,是痴心妄想。”
会议最终决定,坚决拒绝对方的无理要求,并指示军事组立即准备一份详尽的书面反驳材料,附上尽可能具体的战例和数据,作为我方谈判代表的发言底稿。
散会后,张组长拍了拍李云龙的肩膀:“老李,好样的!就是要这个劲头!以后这种会,你多发言!”
然而,谈判的博弈远非一次会议就能解决。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云龙见识了各种外交斗争的手段:对方如何利用程序性问题拖延时间;如何故意曲解我方提议;如何在媒体面前颠倒黑白、塑造舆论;甚至如何利用一些动作(如故意迟到、在会场布置上做文章)来施加心理压力。
他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军事组的具体工作郑他们需要根据谈判进程,不断准备各种预案:如果对方在A议题上让步,我方可否在b议题上稍作灵活?如果对方强行推动某个条款,我方的反制措施是什么?底线在哪里?
这项工作需要极其冷静的头脑和缜密的思维。李云龙发现自己必须努力克制住战场上那种“不服就干”的冲动,学习在进退之间寻找最符合国家利益的平衡点。他开始明白,有时候暂时的僵局和拖延,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一次,对方在谈判桌上突然抛出所谓“证据”,指控我方违反停火协议,在某地调动部队。会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我方首席代表面不改色,冷静地要求对方提供具体时间、坐标和部队番号。对方代表语焉不详,显然是想浑水摸鱼。
休会间隙,军事组立刻紧急核对情况。李云龙根据对方模糊的描述和对前线部队部署的熟悉,迅速判断出对方所指的大致区域和可能的时间段。
“那几正好赶上暴雨冲毁晾路,我们的运输队是在抢修道路,向前沿运送粮食和药品,根本不是战斗部队调动!”李云龙肯定地,“他们肯定是雷达或者侦察机看到了车辆移动,就借题发挥!”
根据他的判断,军事组迅速起草了澄清明,并提供了气象记录和后勤部门的运输日志作为佐证。复会后,我方代表有理有据地驳斥了对方的指控,反而让对方陷入了尴尬境地。
这件事让李云龙赢得了代表团上下更多的尊重。他带来的不仅仅是战例,更是一种对战场瞬息万变的深刻理解和直觉般的判断力。
但他也感受到了巨大的无力福他清楚地知道,尽管我方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但前线许多部队依然在缺衣少弹、装备简陋的条件下,与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敌人进行着残酷的拉锯战。谈判桌上的每一分底气,都来自于前线将士的牺牲和坚守。
这种认知让他更加沉默,也更加坚韧。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吸收着关于外交、国际法、舆论斗争的知识,同时更加努力地整理和提炼着来自前线的军事经验,试图将那些宝贵的鲜血教训,转化为谈判桌上最锋利的武器。
他站在板门店这片特殊的战场上,望着谈判帐篷里闪烁的灯光和外面荷枪实弹的警卫,心中明白,这是一条无声却至关重要的战线。他在这里多争取一分,或许前线的战士们就能少流一滴血,国家的利益就能多得到一分保障。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在这个没有硝烟却又无比复杂的新环境中,继续战斗下去。
喜欢烽火涅盘:铁血将军李云龙请大家收藏:(m.6xsz.com)烽火涅盘:铁血将军李云龙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