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风刚扫过南城老巷,岐仁堂的木门就被人轻轻推开了条缝。伴着一阵带着凉意的风,一个穿着灰色夹磕中年男人扶着门框,脚步虚浮地挪了进来,额角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滚,却不是热的——那汗沾在皮肤上,透着股子凉气。
“岐大夫,您在吗?”男人声音发飘,刚完就踉跄了一下,旁边正在整理药柜的学徒宇赶紧上前扶了一把,闻到他身上除镰淡的尘土味,还有些没散尽的酒气。
里间的布帘被掀开,岐大夫端着刚泡好的陈皮茶走出来,见男人这模样,眉头轻轻蹙了一下,伸手虚按在他手腕上方:“先坐,别急着话。宇,给这位先生倒杯温姜茶,别放糖。”
男人被扶到诊桌前的木凳上坐下,双手捂着杯子,指尖却还是冰凉的。他叫周建军,是南城有名气的装修公司老板,今年四十六,这大半年忙着接一个商场装修的活儿,从设计图修改到工地监工,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前阵子为了谈下后续的单子,连着陪客户喝了好几场酒,生冷海鲜、冰镇啤酒混着辛辣火锅往肚子里填,有时候忙起来一就吃一顿饭,饿极了又往死里塞。
“大概一周前,我就觉得不对劲了。”周建军捧着温姜茶,喝了两口才缓过劲来,“一开始是早上起来浑身发沉,手脚凉,我以为是秋凉没添衣服。后来越来越严重,白在工地站一会儿就出冷汗,那汗是凉的,风一吹浑身打哆嗦,连鼻子里呼出来的气都带着凉劲儿。昨晚上更邪乎,我坐在沙发上看合同,看着看着就迷糊了,老伴儿喊我好几声都没听见,摸我额头全是冷汗,吓得赶紧要送我去医院,我想着您这儿离得近,又信得过中医,就先过来了。”
岐大夫已经伸出三根手指搭在他的腕脉上,指尖微微用力。周建军的脉象又细又弱,像初春刚化冻的溪流,没什么力气,按下去好一会儿才慢悠悠地跳一下。岐大夫又翻开他的眼皮看了看,眼白泛着淡淡的青,再摸他的手心,明明刚喝了温茶,掌心还是凉的,透着一股湿气。
“最近是不是总觉得肚子胀,吃点东西就不消化,有时候大便里还带着没嚼碎的菜叶子?”岐大夫收回手,问道。
周建军眼睛一亮:“您怎么知道?前几我吃了顿饺子,第二大便里就有没消化的饺子皮,我还以为是饺子皮太硬了。”
“不是皮硬,是你脾胃的阳气虚了。”岐大夫拿起桌上的纸笔,一边写一边,“《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里‘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而厥’,你现在就是这情况。你这大半年又劳心又劳力,操心生意是‘忧思’,跑工地盯活儿是‘劳役’,这两样最耗伤脾胃的营气。脾胃是后之本,主运化,你又跟着客户胡吃海喝,生冷油腻的东西伤脾阳,饥一顿饱一顿打乱了脾胃的节律,时间一长,脾胃里的阳气就弱了,阴气自然就盛了,所以你才会浑身发冷、出冷汗,连呼气都带着凉气。”
周建军听得连连点头:“可不是嘛,前几我觉得肚子胀得慌,找了个区门口的大夫看,他我是‘食积受风’,给我开零泻药,把肚子里的积食泻出去就好了。我吃了两回,泻得更厉害,浑身更软了,后来就不敢吃了。”
岐大夫闻言,放下笔叹了口气:“那大夫怕是没弄明白你的病根。你还记得那泻药里有什么成分吗?”
“好像有个叫牵牛子的,还有槟榔什么的。”周建军回忆道。
“那方子大概是从钱乙的宣风散化来的。”岐大夫解释道,“宣风散原本是治儿慢惊风的,孩子脾胃弱,吃多了不消化,食积生风,会拉肚子、抽搐,那方子用牵牛子泻积,槟榔行气,陈皮、甘草护脾,对儿食积惊风是对症的。但《黄帝内经·调经篇》里‘阴盛生内寒’,你现在是阴盛阳衰,脾胃虚寒,牵牛子是寒凉之性,用它泻下,只会更伤你的脾阳,就像在快熄灭的火堆上浇凉水,怎么会有用?”
正着,周建军的妻子王秀兰提着保温桶匆匆赶了过来,一进门就拉着周建军的胳膊问:“老周,怎么样了?没大事吧?”
“岐大夫我是脾胃虚寒,不是什么大毛病。”周建军反过来安慰她。
王秀兰松了口气,转向岐大夫:“岐大夫,您可得好好给他调调。他这阵子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前几陪客户喝了半斤白酒,回来吐了半宿,第二还接着去工地,我他他也不听。”
岐大夫笑着点点头:“嫂子放心,他这病能调好,但得遵医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折腾了。他现在的关键是补脾胃的阳气,阳气足了,阴气自然就退了。我给你开个方子,用理中汤加黑附子。理中汤是《伤寒论》里的方子,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组成,干姜温中散寒,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专门治脾胃虚寒。加一味黑附子,是因为他不光脾阳虚,连肾的元阳也有点虚了,附子能温补肾阳,助脾阳恢复,就像给脾胃里的火堆添上柴火,让阳气能烧得更旺。”
着,岐大夫提笔在处方笺上写下:人参三钱,干姜三钱,白术四钱,炙甘草二钱,黑附子二钱(先煎),每日一剂,水煎服。
写完方子,岐大夫又叮嘱道:“光吃药还不够,得配合食疗。你每早上煎药的时候,取五钱药汁,再用葱白煎一碗羊肉汤,和着药汁一起喝。葱白能通阳散寒,羊肉是温补之品,能补气血、暖脾胃,和药一起吃,能增强温阳的效果。”
王秀兰赶紧从包里掏出本子记下来:“葱白煎羊肉汤,和药汁一起喝,我记住了。那饮食上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生冷油腻的东西绝对不能碰,酒也得停了。”岐大夫,“这阵子多吃点温性的食物,比如米粥、南瓜、山药,炒材时候可以放点生姜、花椒,都是温脾阳的。别再熬夜了,晚上十一点前必须睡觉,保证脾胃有足够的时间休息运化。”
周建军连连应下:“您放心,我这就给工头打电话,把手里的活儿先交出去一部分,好好在家调理。”
当下午,王秀兰就按照岐大夫的嘱咐,买了新鲜的羊肉和葱白,回家炖了汤。周建军喝了药汁配羊肉汤,不到傍晚,就觉得手脚开始暖和起来,额头上的冷汗也少了。到了半夜,他按医嘱又喝了一次药和汤,躺下没多久就睡着了,这是他大半个月来睡得最踏实的一觉。
第二早上,周建军醒来时,发现自己没出冷汗,身上也不觉得冷了,虽然还有点没力气,但精神头好了不少。他摸了摸肚子,也不胀了,赶紧让王秀兰给他煎药。喝了药汤,又吃了碗米粥,他甚至能扶着墙在院子里走两圈了。
连着喝了三药,周建军的脉象明显有力了,不再像之前那样细弱,手脚彻底暖和了,也能正常吃饭了,大便里的未消化食物也没了。他又去岐仁堂复诊,岐大夫给他把了脉,笑着:“阳气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黑附子可以减点量,再喝三巩固一下,食疗继续,饮食作息别松劲。”
又过了一周,周建军再来岐仁堂时,已经能自己大步走进来了,脸上带着血色,话也中气十足。他握着岐大夫的手:“岐大夫,真是谢谢您!我现在每早睡早起,喝米粥,吃山药,感觉比没生病前还精神。以前总觉得年轻能扛,现在才知道,脾胃这根‘顶梁柱’可不能瞎折腾。”
岐大夫拍了拍他的手:“你能明白就好。《脾胃论》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活着全靠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养好了脾胃,身体自然就结实了。以后可别再忧思过度、饮食无节了,不然脾胃再出问题,调理起来可就没这么容易了。”
周建军连连点头,又跟岐大夫请教了些日常养脾胃的法子,才带着王秀兰高高兴胸回了家。那傍晚,岐仁堂的夕阳格外暖,宇收拾诊桌时,看着周建军的病历,问岐大夫:“师父,您怎么一眼就看出他是脾胃虚寒,不是食积受风呢?”
岐大夫拿起桌上的《黄帝内经》,翻到《阴阳应象大论》那一页:“学医得先明理,得知道病的根源在哪儿。《黄帝内经》是根本,不读经典,不辨病机,只凭症状套方子,就像盲人摸象,迟早要出问题。你看周建军,虽然有食积的症状,但核心是劳役忧思伤了脾阳,阴盛生内寒,这时候得补阳散寒,不是泻积能解决的。以后你看病,也得先问清病因,再辨明病机,才能开出对证的方子。”
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岐大夫的话记在了心里。窗外的风还在吹,但岐仁堂里的药香混着淡淡的姜茶味,暖得让人心里踏实——这老巷里的药铺,就像一盏灯,照着那些被病痛困扰的人,用千年的中医智慧,一点点抚平身体的褶皱,温暖着每一颗需要呵护的“脾胃”。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m.6xsz.com)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