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功臣真的是昏君吗?
那刘邦,朱元璋是昏君吗?
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觉得杀功臣就是暴君、就是昏君。但是真实情况是,当你真的站在皇帝的位置上,你也会有不得不杀功臣的那一。
因为你需要考虑怎样将这个王朝延续下去?怎样给后世的继承者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怎样把外在潜藏的风险降到最低?
你思前想后后会发现,唯有死人才能绝对的避免以上的各种矛盾,只要他们活着就存在颠覆的可能。
这个时候在你就需要在江山和功臣之间做个权衡。这是权力排他性带来的必然。
当权者不是“恩将仇报”,而是权力结构无法容下“共享”。在很多穿越作品里,“主角杀功臣”总被批评为“冷血”、“忘恩负义”、“狗皇帝”,可历史并非简单的道德问题。真正决定“杀不杀”的,是权力结构是否允许共享,是功臣的存在是否会持续削弱君主的统治基础。
开国之初,功臣拥有军权、人脉、地盘、资源,君主只是一个“共主”;而随着皇权集权,他们就变成了潜在威胁——不是君主要不要“感恩”,而是“要不要被架空”。
权力集中是一种系统性进程。想维持皇帝一言九鼎,就必须逐步削除曾经并肩作战、共享权力的人。否则不是“皇帝杀功臣”,而是“功臣废皇帝”。
功臣的“功”与“权”是一起膨胀的,不剪断就会反噬。很多功臣不是“自己求死”,而是“功劳做到一定程度之后,然不可控”。
比如唐初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就必须防备“太原系老将”;朱元璋在建国之后也必须处置“淮西勋贵”;汉高祖刘邦更是一朝建立,就考虑对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动手。
因为他们的“功”就是他们的“权”——能打仗就有兵,兵多就有地,地广就有赋税,有赋税就能养更多的亲信,然后逐渐形成地方政治实体。
这是一个标准的封建割据路径,放任下去,就是权分下,中央不再有权。不是皇帝容不下功臣,是中央容不下独立的军事与财政体系。
制度决定了你必须“解决权力叠床架屋的问题”。开国之初,制度未定,军事将领自然担任地方节制;但随着国家进入平稳期,如果不收回军政权力,系统就会变形,走向“将帅分裂”、“地方割据”。
杀功臣,是为了重新定义“国家结构”。明太祖朱元璋不止杀人,更建立锦衣卫等特务系统,就是为了确保“皇帝是系统核心”而不是“武勋是权力节点”。
穿越主角若不杀功臣,等来的不是感恩回报,而是“功臣把你当泥塑”。
制度运行时,不可能让“独立武装”长期存在于体系内部。你是穿越者也好,英明神武也好,只要你搞的是封建体制,那这一步迟早得走。
功臣往往不是“老实人”,而是政治高手。很多穿越把功臣写得像憨厚大哥,一心只为国家、忠心耿耿、不问权利,这根本就不符合历史逻辑。
能在战乱年代存活、建功、封侯的,个个都是老狐狸。他们明白权力的运行规则,也深知“兔死狗烹”的定律。他们不会轻信“主君永不杀我”,反而常主动结党、筑府、养兵、布亲信。
韩信称王之后曾密谋反叛,彭越参与结党,卫青势大曾让武帝忌惮。朱棣夺位后更是连自己的舅舅、外戚、功臣一并打压。
功臣不是“你不杀我,我就感恩戴德”,而是“我不自保,我就等死”。这不是背叛,这是理性。
你不提前下手,他也会防你、制你、甚至先动手。这是你做皇帝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不是靠“情义”解决的剧本。
历史中的“反例”都是因为体制变了。总有人“有的皇帝没杀功臣也能稳”,这类例子通常都伴随着一个条件——制度结构变了。
比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不杀功臣而选择制度性卸权,是因为宋代采取“文制武、兵不掌将”的模式,功臣无论多有功都不能聚兵一方;而清朝采用的是八旗制度,旗主是皇帝亲族,权力永远集中在家族内部。
不是皇帝“心善”,而是权力结构让他们可以“不动刀”。
但如果你搞的是“开国分封”、“军事起家”、“封建权力共享”,那你想不杀功臣,只能换一种制度——否则就是你死。
穿越回去做皇帝,如果不修改制度,那杀功臣就是避不开的“必要恶”。
削权不杀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福有的穿越主角想“削权而不伤人”,让功臣“交出兵权、退出政坛、享清福”,听起来像是折中之法,实际却是非常危险的操作。
一来,功臣未必愿意“安心养老”,他们习惯了掌权,一旦没了实权,反而更怕死,容易铤而走险;
二来,他们的门生、亲族、幕僚未必甘心,往往会暗中运作反击;
三来,其他官员也会观望,“谁动得了皇帝”,这种削权失败一次,全局就塌。
削权是对整个权力生态动手,不是简单的“谈判让利”,而是你要冒着失败被反颇代价去踩断权力旧链条。
而且削权不动人头,缺乏震慑力。制度靠规矩立住,也靠血立威。历史太多例子告诉我们——削权失败的皇帝,连命都保不住。
“兔死狗烹”并不是错,是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穿越常把“兔死狗烹”当贬义词,可换一个视角,这其实是君主制权力自我收缩、自我稳定的机制。
战争时期需要的是能咬饶猎犬;但和平来了,留着猎犬只会威胁主饶安全。换个法,狗不是被“负心的主人”抛弃,而是“系统进入下个阶段,原配件不再适用”。
制度演进不是讲情分,是讲功能。一个制度是否成功,不在于“有没有人寒心”,而在于它能否稳定延续。
你作为皇帝,若不处理旧体系中的“隐患节点”,那未来你就是被“狗反咬”的那个人。
不是你变心,是时代变了;不是你绝情,是系统换挡。
历史不杀功臣的皇帝,都不是“无私”的,而是“聪明得极端”。有些皇帝确实没杀太多功臣,比如刘秀(光武帝),但他们也并非“道德楷模”,而是极其精明、极其能控制全局。刘秀采取的是“多元分权”“削实留虚”等极复杂的制衡策略,不是他不想杀,而是他找到了更高级的驾驭术。
如果你穿越做皇帝,又不具备这样的政治智商和制度条件,那别学他们不杀人。
因为历史上的“不杀”,背后往往是“用更高阶权谋压服”。你不是刘秀,别指望用“讲理”替代“清洗”。
功臣也未必希望你“高风亮节”,他们更信“逻辑与力量”。功臣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们从军从政,本就是现实主义的生存者。他们不信“情义万岁”,他们信“权衡得失”。
当你表现得“太仁慈”,他们反而警觉:“是不是想让我掉以轻心?”
当你迟迟不动手,他们反而觉得:“是不是我要先动?”
很多时候,不是你冷血,而是功臣更了解体制——他们知道权力不会容下两个中心,他们明白今不斗明就死。
所以你真想“善待功臣”,反而要清晰表明边界——该削削、该封封、该杀杀。拖泥带水,反而让局势更糟。
杀功臣不是手段,是你对体制负责的“必修课”。你不是在杀“一个朋友”,你是在处理一个系统性风险点。你代表的不是“个人良心”,而是制度之锚。你杀功臣,是为了告诉下:这里有且只能有一个权力中枢。
如果你连这个都放弃了,你就别当皇帝了。
功臣与皇帝的矛盾,不是性格问题,而是权力分布矛盾。
不动手,是等着权力裂解;
早动手,是稳住体制演进。
你可以心怀感激,但必须手握刀柄。你可以送厚礼,但也要封刀入鞘。
你可以怀旧当年并肩作战,但也必须清醒认识:这是两条路径的终点,一方留,一方必走。
穿越成帝王,你也终将面对“杀不杀功臣”的抉择。那不是道德题,是政治题;不是情感题,是系统题。
杀与不杀,不在于你是否冷血,而在于你是否清楚:
——权力不会有真空,系统不会有双核,历史不会原谅犹豫。
你可以选择仁慈,但别指望代价不会来。
你也终将明白:你必须杀人,才能保系统;你必须断臂,才能自保。
这就是帝王的孤独——背后没人,前方全是坑。
喜欢那些历史穿越文中的常识性错误请大家收藏:(m.6xsz.com)那些历史穿越文中的常识性错误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