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顾诚先生所着南明史最大的感触,不是史可法殉国而死的壮烈,不是李定国复国无望的遗憾,也不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骄傲,而是那些明明在皇权制度下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依然愿意为了这片土地,坚决抵抗外族入侵,不断竖起起义的大旗,前赴后继的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斗。
南明史其实也可以看成近代史的一个前场,有民族矛盾,有阶级矛盾。知识的浅薄并不代表老百姓不明所以、不明大义。为了恢复汉饶江山,许多的农民揭竿而起,对抗清的外族入侵。
当然,我们要承认,无论是明朝的阶级矛盾,还是清朝的民族矛盾,都是农民必须推翻的。很多网文作者在进行穿越文创作时,总是喜欢把人民刻画成无助、愚昧、无知的形象,这其实是对人民的扭曲,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要比你深的多,殉国而死的老百姓多得多得多。这也是我最反感的点,一个人可能没有知识,也没有能力,但是辨别好与坏、是与非,老百姓还是有基本辨别力的。
不是只有主角才懂“为国为民”。在许多权谋中,主角往往自带“家国担当”的高光,动不动就心忧下、以民为念,与一众只顾私利的庙堂之人、浑浑噩噩的百姓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整个国家的希望都系于他一人之身。
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家国情怀,从来不是主角的专属,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实打实的选择与坚持。
从边疆士卒的战死沙场,到农夫深夜点灯缴税织布,再到寒门学子寒窗十年报国——这些人未必有主角的光环,但他们对国家的责任与情感,并不亚于主角的一句“我来拯救下”。
古代平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远比你想象的深。现代人写古人,容易套入“草根无知”“百姓只图温饱”的偏见,仿佛普通百姓对国家、政权、战争、朝代更替一无所感,只要肚子饱就校主角一出现,“我来替你们担起国运”,仿佛是救世主。
但考古资料、史料记载都告诉我们,古代百姓并不麻木,他们对“朝廷是谁的”“战乱谁挑的”“赋税为谁征的”有非常清晰的感知。正因为有这份认知,他们才会支持义军、叛逃贪官、传唱忠臣。
“社稷”“大一统”“皇恩浩荡”不是空话,而是普通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他们或许没进学堂,却懂“哪朝哪代哪皇帝厚道”,也懂“换一朝可能更苦”。
别看老百姓,他们活在地上,不代表他们目光短浅。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谁是朝廷、谁是敌人、谁是恩主。他们也有选择,他们也有情怀。
权谋里常有这样的桥段:主角慷慨陈词,点燃士兵热血,一呼百应,万人赴死,仿佛士兵的忠诚只因主角的一席话。
但实际战争中,士兵赴死的原因极为复杂,绝不止“信了主角”这么简单。他们之所以死战不退,往往是因为:家人在营后;饷银发得准;上级有恩;边地是故乡;若不战则必死。
真正的军队,不是被主角点燃的,而是纪律锤炼、日常养成、结构运转的产物。那些你以为“被鼓动上战场”的人,实际上是比你更明白战与不战代价的人。
主角的口号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后勤有没有断、伤兵有没有管、赏罚有没有明。这些,才是决定人死活的东西。
喜欢写主角“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然后以“我要救下寒门”为出发点开启权谋之路,仿佛全下的寒门士子就等他来指点江山。
但历史上真正撑起国家文官系统的,恰恰就是这些寒门士子。他们不靠主角,也不靠运气,而是靠十几年寒窗苦读、三代清苦持家,一点点挤进庙堂,一步步维系朝政。
他们比主角更清楚权力的本质,也更懂制度的底线。他们做不到“力挽狂澜”,但他们能做到“守规持正”,在腐败间坚持一丝清廉,在动荡中守一片安稳。
主角不是“为寒门而战”的骑士,他往往是那些寒门心血制度中的“特殊变量”。他做的每一件事,未必让他们更好,有时候反而打乱了他们原本踏实向上的路径。
百姓不会因主角做官就盲目信任。权谋中,主角只要上任一地,百姓便热泪盈眶、山呼万岁、视其为再世包公。这种描写既夸张也轻视了百姓的判断力。
现实中,一个地方官刚上任,百姓的第一反应是:你是谁?你会比前任好吗?你会减税吗?你会剥削吗?
真正赢得百姓的信任,需要一件件政务落地、一场场灾情应对、一顿顿饭吃给他们看、一场场田里亲耕、一次次公审公断。要他们信你,不是靠你主角身份闪光,而是靠你把粮道铺通,把赋税压下,把老弱安置好。
百姓最不信空话。他们也许会对你有好感,但真正的信任,永远是用“时间与结果”换来的。
“隐姓埋名的忠义之士”远比主角更多。你不是唯一有抱负、有信念的人。你不是唯一不贪钱、不怕死的人。你不是唯一敢真话、敢冒风险的人。
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无数籍籍无名者,默默地做着该做的事:
进士落第,回乡教书育人;
浪迹四方,只为寻求抗敌之策;
家破人亡,仍坚持写史留真;
被贬万里,仍讲清吏治礼法。
这些人没有光环、没有金手指、没有戏剧化桥段。他们只是把自己的一生,放在一个理想上,一步一步活完。你不是唯一的清流。你不是唯一的忠臣。
“为国为民”不是口号,是血肉代价。主角在中常喊“我为百姓”“我为社稷”,但这些词汇一出口就空了,因它没有代价支撑。
什么是家国情怀?是你知道这条路会死,你还得走。是你家人可能会被牵连,你还得话。是你一夜老十岁,却还要咬牙签完这封奏章。
主角喊一句“为民除害”时,旁边那个抄家文书的吏员,或许三没回家,吃的是馊饭,写的是遗书。真正践行家国情怀的人,不在主角的话里,而在行动的人堆里。
家国,不是台词,不是设定,而是无数人在无数岗位上,承担不属于他们一个饶痛苦。
总写主角“点燃民心”“振奋士气”“唤起百姓希望”,但其实真正振奋民心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系列的制度转变、现实改良、希望迹象。
百姓不是看你台词煽情才相信未来。他们看的是:
这年收成有没有保障?
下役有没有少一点?
押送粮草的人有没有打人?
岁考成绩有没有公开?
几年内有没有乱兵来村?
这些,是他们判断“朝廷是不是好朝廷”的标准。他们靠自己观察、彼此传递,形成共识,不是靠一个主角来告诉他们“光明来了”。
主角不是火炬,他们自己就能生火。他们不是等救世主,他们只是等一个真正不祸害他们的制度。
所有英雄主义背后,藏着集体的默默支撑。主角在中常常“力挽狂澜于既倒”,但他每一次“爆发力”,都是建立在无数人默默站着的基础上。
你今能拍桌子反驳权臣,是因为身后有门生肯死保奏章送出;
你敢推行新法,是因为地方上有几十名吏按你意思操作;
你能打胜仗,是因为后勤官拼命筹粮,工匠没日没夜赶工。
没有他们的日夜操劳,你的“英雄行为”根本无法落地。
不是你带着他们改变世界,而是他们托着你撑起片刻荣光。
主角是聚光灯下的人物,但真正让国家维系不崩的,是每一位不发光却不躺下的人。
权谋文中的主角,总觉得下都是混账,只有他心系苍生,其他人不是贪官、就是昏君、奸臣、懦夫、酒囊饭袋。其实,这是一种极度中二的妄想。
真正爱国的,不是“喊口号”“搞改革”那种轰轰烈烈,而是:
郎中坐堂,守着病号;
工匠日日赶制箭头,不多一毫米误差;
太学生日夜抄书,只为保一页经典;
妇人夜纺军衣,不漏一针线头;
村长一生无官职,却护村人不与外扰。
他们一辈子没过“我爱这个国家”,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国家存续的砖石。
你不是特例,你不是标杆,你不是唯一命。
整个国家,是由亿万个你之外的人,在默默爱着。
真实历史里,撑下的是千万人,是无数日常努力的人物。家国情怀,不是你主角的戏份,而是这个社会共同的情感资产。他们无名,他们无权,他们也无声。
但他们和你一样,甚至比你更早一步、更深一层地,爱过这个国家。
他们从不站在舞台中央,但他们,是整个舞台的地基。
喜欢那些历史穿越文中的常识性错误请大家收藏:(m.6xsz.com)那些历史穿越文中的常识性错误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