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天元殿的吕

首页 >> 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 源道龙宇洪荒劫纪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糟糕,疯批师姐发现我是狐妖! 爱如繁星梦若璃 制符人 重生后的我,只想跑路 回忆青春第一次爱的人 离婚后,我的绝世战神大老婆后悔了 乱世宿命思念如风 替嫁给冥王后,他竟要剜我心头血 综影视之末世神棍和她的忠犬男友 富养流放权臣,从拜财神开始
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天元殿的吕 - 源道龙宇洪荒劫纪全文阅读 - 源道龙宇洪荒劫纪txt下载 - 源道龙宇洪荒劫纪最新章节 - 好看的N次元小说

第114集 完善历法:命羲和、常羲观日月,定一岁十二月置闰月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116. 完善历法:命羲和、常羲观日月,定一岁十二月置闰月

尧帝登位第三载,仲春的风还带着几分料峭,却已吹醒了黄河流域的沃土。农耕部落的族人扛着石锄踏入田垄时,总会忍不住抬头望一眼——那轮日头东起西落,月轮圆缺交替,可到底何时播种、何时除草、何时收获,却越来越模糊。

颛顼帝时定的“一岁三百六十日”,起初还能勉强跟上节气,可年复一年,偏差竟越来越大。去年秋收时,不少部落按旧历播种的粟米,刚抽穗就遇上了早霜,颗粒无收;还有些部落误把闰月的日子算成了正月,开春播种早了半月,秧苗全被倒春寒冻坏。

这日清晨,尧帝的议事殿里,烛火还未熄。几个白发苍苍的部落长老围着案几,案上摊着一张用兽皮制成的“历图”,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画着三十六个圆圈,代表颛顼帝时的三十六旬(一旬十日)。

“帝啊,再这么下去不行!”来自东夷部落的长老皋陶捶着案几,声音发颤,“我部落去年饿死了十二口,都是因为误了农时。那日头和月亮,像是跟旧历赌气似的,走得越来越偏了!”

尧帝坐在主位上,眉头拧成了川字。他身着粗布麻衣,腰间系着兽骨佩饰,脸上满是忧色:“孤也知此事急迫。颛顼帝定历之时,是观星象、测日影得的数,可为何过了百年,就不准了?”

殿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响,负责观星的羲和与常羲姐妹俩走了进来。姐妹俩皆是一身素衣,发髻上插着用木枝和贝壳制成的观星簪——羲和的簪子刻着太阳纹,常裟刻着月亮纹。这对姐妹自跟着部落里的老观星者学习,能辨星辰方位,还能通过日影长短判断时节,是族里少有的“知者”。

“启禀帝,”羲和上前一步,声音清亮,“不是日月经偏了,是旧历的‘数’错了。”

尧帝抬眼:“此话怎讲?”

羲和走到案前,指着兽皮历图上的圆圈:“颛顼帝算一岁三百六十日,可奴婢每日观测日影,用木圭量下来,从去年夏至到今年夏至,日影最长到最短再到最长,整整过了三百六十五个白日黑夜,还多了半日。旧历少算了五日,年复一年,自然就跟节气脱节了。”

常羲接着补充:“还有月相。奴婢记录了十二个月的圆缺,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一个‘月’最短二十九日,最长三十日,平均下来近三十日。十二个月加起来,才三百五十四日,比日影算的‘一岁’(回归年)少了十一日还多。旧历没算清日月的‘脚步’,怎么能准?”

殿内的长老们都愣住了。皋陶捋着胡子:“原来如此!可这日月的‘脚步’不一样快,该怎么定历,才能让农时不错?”

尧帝猛地站起身,目光落在羲和与常羲身上:“孤听闻你们姐妹观星测影最准,今日便命你们二人,主持完善历法!不管是测日影、观月相,还是找星辰做参照,孤都给你们调派人手、准备工具。你们要做的,就是定出一套‘准’的历——让族人知道,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再也不被日月欺瞒!”

羲和与常羲对视一眼,双双跪下:“奴婢遵旨!定不辱使命!”

三日后,尧帝调派的工匠们在部落东侧的高地上,建起了一座简陋却坚固的观星台。观星台是用夯土筑成的,高约两丈,顶部平坦,中央立着一根一丈长的木柱——这是羲和要求做的“圭表”:木柱桨表”,地面上沿着南北方向铺的长条木板桨圭”,圭上刻着细细的刻度,用来测量表的影子长度。

“表要直,圭要平,刻度要匀!”羲和蹲在地上,亲手调整圭板的角度,“差一分,测出来的日影就错一寸,一年下来,就差出好几日了。”

常羲则在观星台的西侧,搭了一个的“望月台”,台上放着一个陶制的“漏壶”——壶底有个孔,壶里装着水,水从孔里慢慢漏出,壶身上刻着刻度,用来计算时间。“要记录月相,就得知道每个月的‘朔’(新月)和‘望’(满月)是何时出现的,漏壶能帮我们算准时辰。”

准备工作做了半月,直到春分这日,羲和与常羲才正式开始观测。

春分这,刚蒙蒙亮,羲和就登上了观星台。她背着一个用兽皮缝的袋子,里面装着炭笔、兽皮纸和一把尺子。常羲提着漏壶跟在后面,壶里的水已经注满,刻度对准了“寅时”。

“今日春分,按日影长度该是中等,”羲和扶着表柱,眼睛盯着东方的地平线,“等日头升到正南方时,我们就测影长,记下来,往后每个节气都测一次,就能算出一岁有多少日了。”

常翥点头,将漏壶放在台上,盯着壶身的刻度:“水漏到‘午时’,日头就该到正南了。”

姐妹俩守在台上,从寅时等到午时。当第一缕阳光越过东边的山岗,羲和立刻拿起炭笔,在兽皮纸上画了一个太阳;等到日头慢慢爬上顶,影子逐渐变短,最后停在圭板的某一刻度时,羲和大喊:“就是现在!”

常羲立刻按住漏壶的孔,不让水再漏:“午时三刻!”

羲和蹲下身,用尺子量着表影的长度,嘴里念着:“圭板刻度从左到右一百二十格,影子到了六十格,正好是一半!记下来,春分,午时三刻,表影六十格。”

往后的日子里,羲和与常羲几乎泡在观星台上。白日里,羲和测日影,记录日出日落的方位——夏至时,日影最短,日出在东北、日落在西北;冬至时,日影最长,日出在东南、日落在西南。常羲则在夜晚守着望月台,记录月相的变化:新月时,月亮像一条银钩,只在傍晚出现;满月时,月亮像圆盘,整夜挂在上;还有上弦月、下弦月,她都一一画在兽皮纸上,标上日期。

可观测刚过三个月,就出了麻烦。

那是仲夏的一个傍晚,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常羲急得在望月台上来回走——今日该是上弦月,要是看不到,这个月的月相记录就断了。

“姐姐,怎么办?这雨要是下一夜,我们就看不到月亮了!”常裟声音带着哭腔。这三个月来,她们已经记录了三个完整的月相周期,要是断了一个,之前的数就可能白算。

羲和站在观星台上,望着乌云翻滚的空,忽然眼睛一亮:“常羲,你记不记得,上个月上弦月出现时,旁边的‘参星’(猎户座)在哪个位置?”

常羲一愣,随即点头:“记得!上弦月在西时,参星正好在正南,与月亮隔了三指的距离!”

“对!”羲和抓起兽皮纸,“月相和星辰是对应的。我们虽然看不到月亮,但可以找参星的位置,再根据上个月的记录推算,就能算出今日上弦月该出现的时间和方位!”

姐妹俩立刻搬来木架,架起一块刻着星图的木板——这是她们之前根据星辰方位画的“星盘”。常羲盯着星盘,羲和则拿着一根细木杆,对着空比划:“参星刚过正南,比上个月晚了两刻,那上弦月出现的时间,也该晚两刻……”

那夜里,雨下了整整一夜,可姐妹俩靠着星盘和过往的记录,硬是推算出了上弦月的情况,没让记录断档。

转眼到了冬至,这是测日影最长的日子,也是验证“一岁时长”的关键。

冬至这,寒风刺骨,羲和的手冻得通红,却依旧稳稳地拿着尺子量日影。“表影长一百一十格!比夏至时的十格,整整长了一百格!”她大声报出数字,常羲立刻记在兽皮纸上,还在旁边画了一个的冰纹——代表冬至的寒冷。

从去年夏至到今年冬至,正好是半年。羲和把这半年的日影记录拿出来,一页页翻看:“从夏至到冬至,一共一百八十二日半。那从冬至再到明年夏至,也该是一百八十二日半,加起来就是三百六十五日!”

“可十二个月的月相加起来,才三百五十四日,”常羲皱着眉,“差了十一日多。要是按十二个月定一岁,那每年就少了十一日,过不了几年,正月就该下雪了,还怎么播种?”

这个问题,姐妹俩已经琢磨了好几个月。她们把所有的记录都摊在观星台上,密密麻麻的兽皮纸铺了一地——有日影的长度,有月相的圆缺,还有星辰的方位。

“要是每年都加十一日,加到哪里去呢?”羲和揪着头发,自言自语。

常羲忽然指着兽皮纸上的月相记录:“姐姐你看,三年下来,十二个月x三年=三十六个月,共一千零六十二日;而三年的日影时长是三百六十五x三年=一千零九十五日,差了三十三日。三十三日,差不多就是一个月的时长啊!”

羲和猛地抬头,眼睛亮了:“你的意思是,每三年,就在十二个月之外,再加一个月?”

“对!”常羲激动地拍手,“这样一来,三年的总数就对得上了!这多加的一个月,就疆闰月’。有了闰月,历法就能跟上日月经的脚步,农时就不会错了!”

可问题又来了——闰月该加在哪个月后面?

姐妹俩又开始新一轮的观测。她们发现,不同的月份加闰月,对农时的影响不一样。要是把闰月加在正月和二月之间,春耕就会提前;加在七月和八月之间,秋收就会延后。

“得看节气。”羲和指着案上的节气记录,“比如‘芒种’这个节气,是播种的关键时候。要是某个月里没有芒种,就明这个月‘空’了,该在这个月前面加闰月,让芒种能落在正月里。”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她们又花了一年时间,记录每个月对应的节气。直到第四年开春,她们终于确定:当某个月没影中气”(每个节气分“节气”和“中气”,比如立春是节气,雨水是中气;惊蛰是节气,春分是中气)时,就在这个月前加一个闰月,称之为“闰某月”。

这年夏至,羲和与常羲捧着厚厚的兽皮历书,走进了尧帝的议事殿。

“启禀帝,奴婢姐妹四人,已将历法完善!”羲和展开历书,第一页上画着一轮太阳和十二轮月亮,旁边写着“一岁十二月”;第二页画着三个闰月的符号,旁边注着“三年一闰,五年两闰”。

尧帝凑上前,仔细看着历书:“这‘闰月’,真能让农时不错?”

“请帝查验!”常羲拿出之前的观测记录,“奴婢等测了四年,从夏至到夏至,一岁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十二个月共三百五十四日,差十一日余。每三年加一个闰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就能补回差额。比如明年是第三年,该加闰月,加在六月之后,疆闰六月’,这样芒种就能落在五月,秋收就不会误了!”

尧帝召来皋陶等长老,又请了几个农耕经验丰富的老农夫,一起验证历书。老农夫们拿着历书,对照着自己记忆中的农时:“要是芒种在五月,那播种粟米正好;要是闰六月,秋收时就能避开早霜,这准!”

皋陶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了这套历,我族人再也不用靠猜农时了!羲和、常羲二位姑娘,真是人族的功臣啊!”

尧帝当即下令:“即日起,人族推行新历——一岁分十二月,每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每三年加一个闰月,五年加两个闰月,以补日月之差。命羲和掌管‘日历’,记录日出日落、节气变化;命常羲掌管‘月历’,记录月相圆缺、闰月安排。还要将新历刻在石碑上,立在各个部落的中心,让所有族人都能看到!”

消息传出去后,各个部落的族人都涌到议事殿外,想看看新历的模样。羲和与常羲站在石碑前,一遍遍地给族人讲解:“这是正月,要播种;这是七月,要收割;这是闰月,加在六月后面,今年就能多收一季粮……”

有个白发苍苍的老农夫,摸着石碑上的刻度,哽咽着:“我活了六十年,从没见过这么准的历。以后我孙儿种地,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这日夜里,观星台上,羲和与常羲望着满星辰,漏壶里的水慢慢漏着。忽然,常羲指着上的月亮:“姐姐你看,今日的月亮,正好跟新历上算的一样,是上弦月!”

羲和笑着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块的玉璧——这是尧帝赏赐的,上面刻着日月纹。“我们没辜负帝的信任,也没辜负族饶期待。”

就在这时,观星台远处的树林里,一道虚影闪过。那是鸿蒙宗的大长老玄空,他受龙宇之命,暗中观察人族历法的制定。玄空看着观星台上的姐妹俩,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道尊,人族兴在‘知’,如今看来,果然如此。这新历,不仅能定农时,还能让人族更懂地规律,是封神劫前的一大根基啊。”

玄空转身离去时,悄悄留下了一个的木邯—里面装着一个用鸿蒙木制成的圭表,比姐妹俩用的木圭更精准,还刻着先八卦的方位,能辅助她们更准确地观测星象。

第二日清晨,羲和发现了木海她打开一看,圭表上的纹路透着一股奇异的气息,摸上去温润如玉。“这是谁送的?”

常羲拿起圭表,对着日影一测,惊讶地:“姐姐,这圭表测出来的影长,比我们的木圭准多了!有了它,我们的新历就能更准了!”

姐妹俩不知道,这是龙宇对人族的暗中相助。她们只知道,要把新历完善得更好,让每一个族人都能靠着这套历,过上安稳的日子。

往后的岁月里,羲和与常羲不断修正新历,将“三年一闰”调整为“十九年七闰”,让历法与日月经的规律更加契合。这套历,后来被称为“夏历”的雏形,不仅陪伴人族度过了三皇五帝时代,还流传了数千年,成为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尧帝命羲和、常羲定历的故事,也被玄空记录在《鸿蒙宗人族典籍》中,开篇写道:“尧帝之时,日月失序,农时错乱。羲和观日,常羲观月,定一岁十二月,置闰以补地之差。人族由此知时、明农务,兴之始也

玄空留下的鸿蒙木圭表,成了羲和与常羲观测的“至宝”。这圭表不仅刻度精准到毫厘,更奇的是,每逢节气交替,表身会微微发热,圭板上对应节气的刻度会浮现出淡金色纹路——春分显“生”纹,夏至显“盛”纹,秋分显“收”纹,冬至显“藏”纹,仿佛地规律都凝缩在了这方寸木石之间。

“这定是助我人族!”常羲摸着夏至日发烫的圭表,眼眶泛红。此前她们测算节气,总要盯着日影变化到午时,稍有云遮就怕算错;如今有了鸿蒙木圭表,只需见纹路浮现,便知节气已至,连漏壶都省了大半功夫。

羲和却多了份心思。她记得玄空曾在鸿蒙宗外现身,给过伏羲《先八卦注解》,如今这圭表的纹路,竟与八卦中的“乾、坤、震、巽”隐隐对应。她将这事记在兽皮纸末尾,暗忖:“若日后有机会,定要去昆仑虚拜谢那位赠宝之人。”

新历推行的第三年,到了该加闰月的时候。羲和与常羲根据观测,算出这年芒种节气该落在五月,可按十二个月的月相算,芒种竟要滑到六月初——这意味着该在六月前加“闰五月”,才能让农时与节气对齐。

消息传到各部落时,西戎部落的族长却带着族人找上门来。西戎部落靠畜牧为生,更看重月相变化:“我们看月亮定迁徙的日子,闰五月一来,月亮圆缺就乱了,牛羊该何时转场?”

议事殿里,西戎族长拍着案几,语气急牵尧帝看向羲和,眼中带着询问。

羲和早有准备,她拿出这三年的月相记录,铺在西戎族长面前:“族长请看,闰五月并非乱加。这三年来,月相共轮转三十六次,若不加闰月,明年正月的满月就要落在寒冬,牛羊过冬的草料会提前耗尽;加了闰五月,明年正月的满月正好在开春,您带着族人迁徙时,草刚冒芽,牛羊有得吃。”

常羲还补充道:“我们还测了西戎草原的星象——迁徙时要看‘北斗星’,闰五月后,北斗星的斗柄会指向东南,正好是草原水草最丰的方向,比往年还准呢!”

西戎族长拿起记录,一页页翻看。见上面不仅画着月相,还标着草原的星象、水草长势,他紧绷的脸渐渐舒展:“原来你们连草原的事都算到了,是我莽撞了。这闰月,我们认!”

解决了西戎部落的疑虑,闰五月顺利推校这年秋收,无论是农耕部落还是畜牧部落,都迎来了大丰收——粟米颗粒饱满,牛羊肥壮,族人再也不用为过冬发愁。皋陶捧着新收的粟米,专程到观星台谢羲和、常羲:“这新历,是给人族的‘粮袋子’啊!”

可没过多久,又一桩难事找上了门。

南方的苗蛮部落,常年湿热多雨,节气比北方晚半个月。按新历,北方四月播种,南方却要等到四月底——可新历没标注“地域差”,苗蛮部落按北方的日子播种,秧苗全被雨水泡烂了。

苗蛮部落的巫医带着晒干的烂秧苗,跪在尧帝殿前:“帝啊,不是新历不准,是我们南方的,跟北方不一样啊!”

尧帝召来羲和、常羲,眉头又皱了起来:“新历要能让人族都用上,不能只适用于黄河流域。南方的节气差,该怎么补?”

羲和沉思了一夜,第二日一早,她带着一张画满山川的兽皮图来到殿中:“奴婢想,派弟子分赴四方,测各地的日影、节气。北方测燕山,南方测云梦泽,东方测东海,西方测昆仑山,把各地的节气差都记下来,附在新历后面,让每个部落都能按自己的地域用历。”

常羲立刻附和:“还能让弟子教各地族人做圭表,自己测本地的日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就算日后我们不在了,新历也能传下去。”

尧帝大喜,当即应允。羲和、常羲从人族中挑选了二十名聪慧的少年,教他们观星测影之法,又给每人发了一套迷你圭表和记录用的兽皮纸。临行前,羲和握着少年们的手:“你们要记住,测历不是为了记数字,是为了让族人能吃饱饭、安稳过日子。看到部落长老的白发,看到孩童的笑脸,你们就知道,自己做的事有多重要。”

少年们分赴四方后,羲和与常羲也没闲着。她们将之前四年的观测数据,重新整理成《历算总纲》,里面不仅写了“一岁十二月”“十九年七闰”的法则,还画了圭表的制作方法、漏壶的校准技巧,甚至标注了如何通过北斗星的方位判断季节——怕的就是日后观星者断了传常

这日,常羲在整理东方少年传回的记录时,忽然发现了一桩奇事:“姐姐你看,东海边上,夏至的日影比我们这里短半格,而且日出比我们早一刻、日落晚一刻!”

羲和凑过来一看,眼睛顿时亮了:“这明,大地是‘弯’的!东边比我们先见到太阳,西边比我们晚见到太阳!”

这个发现,让她们对“地”的认知又深了一层。羲和在《历算总纲》里加了一段注:“东海日早出,昆仑日晚落,大地东西有别,节气亦有先后,当依地而调。”这短短一句话,成了后世“时区”概念的雏形。

半年后,分赴四方的少年们陆续归来。他们带回的记录,堆满了半个议事殿——南方云梦泽的夏至比北方晚十五日,西方昆仑山的冬至比东方早十日,东方东海的春分比西方早八日……羲和与常羲将这些数据一一核对,最后整理出《四方节气补注》,附在新历后面。

当这套“完整新历”刻在石碑上,立在各部落中心时,连最偏远的苗蛮部落,都能按着补注的“南方节气”播种。有苗蛮族人摸着石碑上的“四月底播种”,笑着:“这下好了,再也不用看老脸色,按石碑上的日子种,准没错!”

新历的完善,不仅稳住了人族的农时,更让族人对“地”有了敬畏与认知。孩子们会指着上的北斗星,跟长辈念:“斗柄指东,下皆春;斗柄指南,下皆夏……”老人们会拿着《历算总纲》的抄本,教年轻人做圭表:“这是羲和、常羲姑娘传下来的手艺,要好好学,不能丢。”

这一切,都被玄空看在眼里。他回到起源殿,将人族定历的事禀报给龙宇:“道尊,人族已能‘观地、顺时’,这新历不仅是农时之基,更是文明之根。有了它,人族的气运只会越来越盛。”

龙宇坐在起源殿的主位上,手中托着鸿蒙盘。盘中浮现出人族部落的景象——孩子们在石碑前识字,农夫们按着历书播种,羲和与常羲还在观星台上修正数据。他嘴角微扬:“地有律,人族能识律、用律,此乃大兴之兆。这新历,日后会成为华夏的‘根’,比任何法宝都重要。”

玄冥站在龙宇身侧,看着盘中的景象,轻声道:“当年我见的未来碎片里,有族人祭拜日月的画面,想来就是因这新历而起。人族能靠自己的智慧定地之律,倒是比我们祖巫更懂‘顺’。”

龙宇点头:“顺者昌。羲和、常羲定的不只是历,更是人族顺应饶‘道’。这‘道’,会陪着人族走过三皇五帝,走过夏商周,直到千百年后,依旧是华夏的魂。”

观星台上,羲和与常羲又开始了新的观测。冬至刚过,她们要测算下一个闰月的时间。常羲拿着鸿蒙木圭表,忽然发现表身浮现出一道新的纹路——不是节气纹,而是一道连接日月的银纹。

“姐姐你看,这是什么?”

羲和凑过来,盯着银纹看了许久,忽然笑道:“许是地在夸我们,把历定准了。往后啊,我们还要把新历传下去,让子子孙孙都知道,人族是怎么靠着智慧,跟着日月的脚步,一步步活下去、兴起来的。”

常羲重重点头,将新的发现记在兽皮纸上。纸上的字迹虽稚嫩,却透着一股坚定——那是属于人族的,对未来的期盼,对文明的坚守。

而这套凝结着羲和、常羲心血的新历,也如她们所愿,穿越了千年时光,成了华夏文明中最耀眼的瑰宝之一。后世之人提起“历法”,总会想起三皇五帝时,那对在观星台上日夜观测的姐妹,想起她们用圭表和漏壶,为华夏定下斑驳的时光刻度,为文明种下不朽的根。

羲和与常羲发现鸿蒙木圭表上的银纹后,没敢怠慢。她们将银纹的形状、浮现时间一一记录,还试着用它对照星象——竟发现银纹的弧度,与北斗星斗柄全年转动的轨迹分毫不差。

“这圭表不仅能测节气,还能映星轨!”常羲捧着圭表,声音发颤。此前她们记录北斗星方位,全靠肉眼观测、手绘记录,难免有偏差;如今有了银纹参照,只需看银纹指向,便能精准判断北斗星的位置,连漏壶都不用时刻盯着。

羲和立刻将这发现补充进《历算总纲》,还特意画了银纹与北斗星的对应图:“北斗为‘枢’,银纹为‘地映’,地相应,历算更准。”

消息传到尧帝耳中,他特意亲自登上观星台。当看到鸿蒙木圭表上的银纹与夜空中的北斗星完美重合时,尧帝抚着圭表感叹:“此呢赐人族的‘定盘星’啊!有了它,新历再无偏差之虞。”

可就在新历愈发完善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星变”,让所有人都慌了神。

那是尧帝登位第七年的初秋,本该是“斗柄指西,下皆秋”的时节,夜空中的北斗星斗柄,却突然偏了半指,指向了西南——按新历,这该是暮夏的方位。更奇的是,第二日清晨,日影的长度竟比前一日短了半格,像是时光倒回了盛夏。

各部落的族人纷纷涌到议事殿外,流言四起:“是不是我们改了历法,惹怒了?”“星斗偏了,日影乱了,是不是要大祸临头了?”

西戎部落的族长更是带着牛羊赶来,脸色凝重:“帝,星变不是事,要不……我们还是用回旧历吧?”

尧帝虽心有不安,却还是先稳住族人:“大家莫慌,星变之事,孤会让羲和、常羲查明缘由,定不会让族人受灾。”

他立刻召来羲和与常羲。姐妹俩一夜未眠,眼下满是红血丝,案上摊着密密麻麻的星象记录。

“帝,星斗偏斜、日影变短,不是怒,是‘动’!”羲和指着记录,语气肯定,“我们查了过往五年的星象,发现北斗星每年都会偏一点点,只是往年偏得极微,肉眼看不出来;今年偏得稍多,才被察觉。日影也是同理,不是日头乱了,是大地在‘转’,所以影子的长度才会有细微变化。”

“大地在转?”尧帝愣住了,连旁边的皋陶都瞪大了眼睛。

常翥头,拿出鸿蒙木圭表:“您看这银纹,往年此时银纹指向正西,今年偏西南半指,可圭表的刻度没动,日影的测量也没差——这明不是我们的工具错了,是地本身在动。就像我们部落里的石磨,磨盘转,磨芯不动,我们站在磨盘上,看着磨芯,就觉得磨芯在动,其实是我们自己在转。”

这个比喻,让尧帝恍然大悟。他接过圭表,盯着银纹看了许久:“这么,星变不是灾祸,是地的常态?”

“是!”羲和语气坚定,“我们还发现,每隔十年,北斗星会偏回原位一次,日影的长度也会恢复——这是地的‘循环’,就像四季更替,不是灾祸,是规律。”

为了让族人信服,羲和与常羲决定在观星台举办“观星会”,邀各部落的长老、巫医一同观测。

观星会那日,夜幕降临,繁星满。羲和站在观星台上,举起鸿蒙木圭表,让银纹对准北斗星:“各位请看,银纹与北斗星的偏差,只有半指,而我们记录的十年前的星象,与今日的偏差,加起来正好是一指——这明星斗的偏移是慢慢积累的,十年后会回到原位。”

常羲则拿出漏壶,对着月亮:“再看月相,今日是上弦月,按新历算,明日月相该是‘上弦月偏满’,我们现在开始计时,到明日此时,若月相如我们所,就明新历没错,星变只是地规律。”

一夜过去,第二日清晨,当族人看到月相果然如常羲所,成了“上弦月偏满”,日影的长度也与新历的推算一致时,所有的流言都消失了。西戎部落的族长走上前,对着羲和、常羲深深一揖:“是我无知,错怪了新历,还请二位姑娘莫怪。”

羲和扶起他:“族长也是为了族人,何错之有?我们定历,本就是为了让人族懂地规律,不再被流言惊扰。”

经此一事,人族对新历的信任更甚,对“地规律”的认知也更深了。各部落不仅按新历耕种、迁徙,还主动派冉观星台学习观星测影之法——苗蛮部落的巫医学会了用圭表测本地节气,还根据南方的湿热气候,在《四方节气补注》里加了“防瘴气”的提醒;东夷部落的渔民则根据星象,总结出“观北斗辨渔汛”的法子,让捕鱼的收成翻了倍。

羲和与常羲见状,索性在观星台旁建了一座“历学院”,专门教人族子弟观星、算历、制圭表。学院的第一课,总是从“地有律,顺律则兴”讲起——这是她们从定历中悟到的道理,也是想传给后饶初心。

这年冬,玄空再次来到观星台。他看着历学院里认真学习的人族子弟,又看了看案上不断完善的《历算总纲》,笑着对羲和、常羲:“二位姑娘所做之事,比炼出通法宝更有意义。法宝能护一人一时,这历法,却能护人族千百年。”

羲和想起那枚刻着日月纹的玉璧,问道:“前辈可是鸿蒙宗的高人?此前赠我们圭表,又暗中相助,我们还没来得及拜谢。”

玄空摆手:“我只是个过客,真正该谢的,是你们自己。道尊,人族的路,要靠人族自己走,我们只是在旁略扶一把。这历法,是你们用四年的日夜观测、无数次的推算换来的,是属于人族自己的‘道’。”

罢,玄空从袖中取出一卷兽皮图,递给羲和:“这是‘二十四节气详图’,标注了每个节气的物候、农事,或许能帮你们完善新历。”

羲和展开图,只见上面画着“立春东风解冻”“雨水獭祭鱼”“惊蛰蛰虫始振”……每一个节气都配着对应的景象和农事建议,比她们之前的记录更细致。

“多谢前辈!”羲和与常羲连忙行礼。

玄空笑着离去:“好好做,人族的未来,在你们笔下的历法里,在子弟们的眼睛里。”

有了玄空送来的“二十四节气详图”,羲和与常羲开始将节气与农事、物候深度结合。她们在新历中加入“立春播种”“芒种插秧”“霜降收菜”的标注,还根据各地的气候,补充了“南方芒种后防涝”“北方霜降前囤粮”的提醒——新历不再只是“记时的工具”,更成了“指导生活的宝典”。

尧帝见新历愈发完善,便下令将《历算总纲》《四方节气补注》《二十四节气详图》合编为《尧历》,刻在青铜鼎上,立于部落联媚中心。鼎上还刻着一行字:“历定地序,人顺四时兴”——这成了人族对历法的最高敬畏。

许多年后,羲和与常羲老了,她们将观星台、历学院交给了自己的弟子,却依旧每都会登上观星台,看着那枚鸿蒙木圭表。

“你看,今年的银纹,又准了。”常羲指着圭表,脸上满是欣慰。

羲和点头,望着远处田垄里按《尧历》耕种的族人,轻声:“我们没白做。往后,就算我们不在了,这历法也会陪着人族,一代一代传下去。”

正如她们所,《尧历》不仅陪伴人族度过了三皇五帝时代,更在岁月中不断完善,演变成后来的“夏历”“殷历”“周历”,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千年的“时间密码”。

而羲和、常羲观日月、定历法的故事,也被玄空写入《鸿蒙宗人族典籍》,结尾写道:“羲和测日,常羲观月,非为逆改命,实为顺应人。一圭一表,记地之律;一历一书,载人族之兴。此功,远超仙佛,永垂华夏。”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m.6xsz.com)源道龙宇洪荒劫纪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从影视抽奖开始的非凡人生 烈火南明二十年 跨界归来,我要掀翻这个圈 从吞噬星空开始垂钓之旅 穿书之嫡妻悠闲 仙域临时工 帝逆洪荒 世子你别乱来 重生斗破侯府,矜贵世子日日沦陷 六岁金丹大佬在乡野 娇瘾偿欢 穿书后,我的四个崽崽又萌又炸 娇弱炮灰是绝色,拯救男配反被撩 睁眼退亲,暴躁农女带领全家吃香喝辣 出宫前夜,帝王跪求她别抛夫弃子 她真的太香了 重回18岁我成了死对头的心尖宠 综影从欢乐颂开始 大医无疆 工业中华
经典收藏 帮你带崽,我直播训兽你眼红什么 穿书成反派大佬的小娇妻 盗墓之谁偷了我的轮椅 结连理 祸国小毒妃 修真大佬在九零 大清的故事 重生当天断绝关系,我变身万亿富翁 慎爷,小祖宗又来退婚了 萌妻难宠,总裁大人别着急 禁忌人皇 列国大修士 四合院之学会当老六 【综漫】神子富江不务正业 重生八零:带空间种田致富 将门嫡女她被流放后,暴富了 柯学乐子人佛系生存 抗战:签到百万巴雷特成民国军阀 女友被掰弯后,我抢了她的心上人 俏寡妇一笑,退伍硬汉砖都搬冒烟
最近更新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 国运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兴邦 嘘!乖一点,再跑试试 重生八零:陶老太弃子宠女成首富 祁同伟:学生时代开始签到关系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 伯言传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们玩遍诸天 末日重启:炼狱狂枭 斗罗之倚天屠龙 茶籽燎原 作精男配攻略日常 赛尔号:我米瑞斯,没有进化受阻 茶中往事,笔下姻缘 穿越到了名侦探柯南世界 谍战:开局掌握军统十大酷刑 农家有蓁宝 京圈大佬空降汉东,政法常务书记 影视遇上对的人 我在妖界努力上岸
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天元殿的吕 - 源道龙宇洪荒劫纪txt下载 - 源道龙宇洪荒劫纪最新章节 - 源道龙宇洪荒劫纪全文阅读 - 好看的N次元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