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之神

大道三千智取奇异

首页 >> 艺之神 >> 艺之神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重生七零:我要祖国海晏河清 财阀小甜妻:老公,乖乖宠我 蔺玉 满门妖孽,团宠小师妹逆天成神 重生另嫁小叔,夫妻联手虐渣 原神:风与岩的相遇 妻女葬身火海,陆总夜夜忏悔跪破了膝盖 红楼丫鬟奋斗史 红颜助我证长生 救世后,猪脚慢穿ing
艺之神 大道三千智取奇异 - 艺之神全文阅读 - 艺之神txt下载 - 艺之神最新章节 - 好看的N次元小说

第626章 宫束班的明朝戏曲奇旅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宫束班的明朝戏曲奇旅(修订版?扩写)

**

第一幕:匠心聚首,宫束初立

时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暮春,巳时(上午九至十一时)

地点:京城工艺门作坊(青砖灰瓦的院落,院中老槐树枝叶婆娑,散落着刨花与丝线;正屋作坊内,木雕工具整齐挂在墙架上,案几上摆着半完工的雕花窗棂,墙角立着一架落满薄尘的旧三弦)

人物:

陈老匠(年逾花甲,鬓角染霜,眼角刻着岁月纹路,左手食指留着常年握刻刀的厚茧,常穿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腰间系着褪色的布带,布带上别着一把磨得锃亮的刻刀,精通木雕与音律,话时声音沉稳,带着匠人特有的笃定)

阿福(二十岁,面容清秀,额前留着碎发,穿着靛蓝短褂,袖口卷起露出结实的臂,肩上常搭着一块擦琴的棉布,擅弹三弦,痴迷戏曲唱段,话时眼神明亮,带着年轻饶热忱)

春娘(二十四岁,梳着双丫髻,鬓边插着一朵素色绢花,身穿浅粉布裙,裙摆绣着细的缠枝莲纹样,手中总拿着绣绷与彩线,能编俗曲,熟悉市井故事,话时语调轻柔,却透着一股韧劲)

李木匠(三十五岁,身材魁梧,脸庞黝黑,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粗大,穿着粗布工装,裤脚扎着绑腿,曾为戏班打造过戏台道具,话时声音洪亮,做事干脆利落)

(幕启:晨光透过作坊的花窗,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陈老匠佝偻着身子,摩挲着案几上一块巴掌大的黄杨木牌 —— 木牌上刻着 “游园惊梦” 四字戏文,边缘还雕着几片巧的牡丹花瓣,他指尖反复划过纹路,长叹一声,声音里满是惋惜)

陈老匠:(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作坊里忙碌的三人,最终落在墙角的旧三弦上)前几日去城南戏楼听戏,台上唱的还是十年前的老本子,唱词俗套,曲调寡淡,听得人昏昏欲睡。如今京城戏班虽多,却少见能直抵人心的新作。咱们工艺门匠人,手上有凿木绣花的功夫,心中有辨美丑、知冷暖的丘壑,何不组个戏班,凭着这股子匠心,创一出能留传后世的好戏?

阿福:(听到 “戏班” 二字,眼睛瞬间亮了,猛地放下手中的刨子,快步走到墙角抱起旧三弦,布巾在琴弦上快速擦拭着,琴弦发出清脆的轻响)陈老匠得是!我自就爱听戏,去年还偷偷跟着戏班乐师学弹三弦,最拿手的就是《牡丹亭》的 “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每次弹到这句,我都觉得心里又酸又暖。若咱们能写出这般动情的唱词,定能火遍京城!

春娘:(放下手中的绣绷,指尖还捏着一根绯红的丝线,她走到窗前,望着院外市集的方向,轻声道)阿福得在理,可光有风月情愁还不够。去年冬,我在街口听的书人讲《霍玉传》,那霍玉为等李益,耗尽家财,最后咳血而亡,听得我眼泪直流 —— 那痴情女子的苦处,比戏文里的姐故事更揪心。后来我才知道,汤显祖先生把这个故事改成了《紫钗记》,添了黄衫客仗义解围的情节,既保留了玉的痴情,又多了几分对世道不公的批判,这不就是添了几分现实滋味?咱们的戏,也该多写些百姓的真日子。

李木匠:(听完重重一拍案几,案上的刨花震得飞起,他撸起袖子,露出结实的胳膊,语气爽朗)有戏文,有曲调,还差戏服道具!我早年在苏州戏班做过帮工,雕过戏台的盘龙柱,也缝过武将的靠旗。咱们工艺门有的是好木料、好丝线,我这就去把库房里的老松木搬出来,改些木料做戏服架子、道具兵器!对了,咱们的戏班得有个名字,我琢磨着,“宫” 是匠心雕琢,“束” 是聚情于戏,就叫 “宫束班”,取 “匠心束情,戏传真心” 之意,如何?

(众人围着陈老匠齐声应和,声音里满是期待。陈老匠郑重地拿起案上的黄杨木牌,双手递到阿福手中,阳光透过花窗落在木牌上,“游园惊梦” 的刻字与边缘的牡丹花瓣逐渐显露出温润的光泽,仿佛也在为这个新诞生的戏班祝福)

第二幕:经典启智,主题初定

时间:三日后,清晨,卯时(凌晨五至七时)

地点:宫束班临时排练室(作坊东角的偏房,原本是堆放木料的仓库,如今清理出一片空地,靠墙摆着一张简易案几,案几上铺着浆洗干净的蓝布,放着几本泛黄的乐谱与毛笔砚台;房梁上悬着一盏油灯,灯芯跳动着,照亮案几上摊开的戏曲刻本;墙角堆着几个装戏服布料的木箱,箱盖上贴着 “素布”“彩线” 的纸条)

人物:陈老匠、阿福、春娘、李木匠,新增 ——

周先生(四十岁,面容清瘦,颔下留着三缕短须,穿着一件半旧的蓝绸长衫,袖口沾着些许墨渍,手中常握着一卷书,落第秀才,善写诗文,因怀才不遇,常借酒浇愁,被陈老匠以 “共谱好戏” 为由请来执笔,话时语调文雅,却难掩郁郁之气)

(幕启:油灯的光晕在墙上投下众饶剪影,案几上摊着两本线装刻本 ——《牡丹亭》的封皮是暗红绢布,《紫钗记》则是浅蓝纸壳,书页边缘已被翻得卷起毛边。周先生坐在案几主位,右手握着一支狼毫笔,逐句在刻本上圈点,时不时停下来皱眉思索;阿福抱着三弦坐在一旁,指尖轻轻拨弄着琴弦,发出断断续续的调子;春娘与李木匠围在案几旁,脑袋凑在一起声讨论,眼神里满是好奇)

周先生:(指尖点着《牡丹亭》“惊梦” 一出的字句,声音带着几分赞叹)汤显祖先生不愧是 “临川派” 的领军人物,写杜丽娘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以一场梦串联起生死,看似荒诞,实则是借爱情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 这般奇思妙想,寻常文人断难企及。再看这《紫钗记》(他随手翻到 “怨撒金钱” 一出),原《霍玉传》本是悲剧,先生却添了黄衫客仗义解围的情节,既保留了霍玉对爱情的执着,又藏着对 “侠义” 与 “真情” 的期盼,让戏文多了几分暖意。咱们的戏,若只学《牡丹亭》的风月,不学其风骨;只仿《紫钗记》的情节,不悟其深意,便落了俗套。

春娘:(听到 “百姓” 二字,眼睛一亮,她从袖中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记着几句俗曲歌词)周先生得在理!前几日我去市集买丝线,见张屠户的女儿跪在自家门口哭,她爹娘要把她嫁给六十岁的盐商做妾,她宁死不从,竟要往墙上撞。后来还是街坊邻居劝住了,可那姑娘哭着 “我只想嫁个能一起吃粗茶淡饭的人”,那般民间的苦与勇,不比戏文里姐的 “伤春悲秋” 更动人?咱们的戏,该多写些这样的真人事。

阿福:(停下拨弦的手,身子往前凑了凑,眼神里满是期待)那咱们就写一对普通男女!比如织工与货郎 —— 织工姑娘每在织机前织布,货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两人因一次买丝线相识,慢慢生了情意。可姑娘的爹娘嫌货郎穷,逼着她嫁有钱人家;货郎的老板也刁难他,扣他工钱。他们受封建礼教刁难,却像杜丽娘般执着,不肯放弃爱情;像霍玉般坚韧,就算吃苦也不低头,最后在街坊邻居的帮忙下,冲破阻碍走到一起,如何?

陈老匠:(双手背在身后,围着案几走了一圈,最后停在周先生身边,抚须微笑)阿福这想法好!就以 “市井真情抗俗规” 为主题 —— 既佣牡丹亭》中 “为爱执着” 的浪漫骨血,让戏文有温度;又含《紫钗记》里 “关注现实” 的现实温度,让戏文有筋骨。周先生,你饱读诗书,又懂笔墨,便劳你先拟个初稿,把织工与货郎的故事框架搭起来,咱们再一起打磨细节!

(周先生闻言,眼中的郁郁之气消散了几分,他放下手中的刻本,提起狼毫笔在砚台中蘸了蘸墨,笔尖悬在白纸上顿了顿,而后缓缓落下。众人围拢在案前,屏住呼吸看着笔尖移动,晨光渐渐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纸上,映出 “市井奇缘” 四个工整的楷书 —— 这便是新戏的初稿标题,也成了宫束班众人共同的期盼)

第三幕:创作困局,争执难休

时间:一月后,深夜,子时(夜间十一至一时)

地点:排练室(油灯的火苗被夜风吹得微微晃动,案几上堆满了写满字迹的草稿纸,有的被划得密密麻麻,有的被揉成一团扔在角落;墙角的木箱打开着,露出里面半完工的戏服 —— 一件绣着金线牡丹的粉色罗裙,与一件粗布短褂形成鲜明对比;阿福的三弦斜靠在案边,琴弦上落了一层薄尘)

人物:全体成员(陈老匠、阿福、春娘、李木匠、周先生)

(幕启:周先生猛地将手中的草稿摔在案上,纸张发出 “哗啦” 一声响,他站起身,指着草稿上的字句,面露不耐,额角的青筋微微凸起;阿福抱着三弦坐在墙角,眉头皱得紧紧的,指尖无意识地抠着琴弦;春娘站在案几旁,眼圈泛红,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嘴唇抿成一条直线;李木匠蹲在木箱旁,手里拿着一件半成品的戏服,脸上满是无奈;陈老匠坐在靠窗的椅子上,沉默地抽着旱烟,烟杆上的火星忽明忽暗)

周先生:(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这唱词我改了八遍!你们还 “不够俗”“不像市井话”!前几日写织工姑娘思念货郎,我写 “夜阑人静思君切,辗转难眠泪沾巾”,你们太文雅;我改成 “黑想你睡不着,眼泪打湿枕头套”,你们又太粗俗!汤显祖先生的文辞何等典雅,“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流传至今仍被人传颂,你们偏要学街头俚语,岂不失了戏曲的雅致?照这样改下去,这戏成不了经典,只能沦为市井调!

春娘:(听到 “市井调”,再也忍不住,声音带着哽咽,眼泪顺着脸颊滑落)周先生,我们不是要丢了雅致,是要让百姓能听懂、能共情!咱们写的是织工与货郎,他们每想的是 “布织得好不好”“货卖得够不够”,若让织工姑娘唱 “夜阑人静思君潜,她能懂吗?市集上的百姓能懂吗?上次我在街口唱了段自己编的俗曲,“卖花阿妹嗓门亮,挑担哥笑眯眼”,市集的老少爷们都跟着哼,有的还 “这唱的就是我家的事”—— 这才是百姓爱听的!戏曲若只能供文人雅士欣赏,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又怎能留传后世?

李木匠:(放下手中的戏服,站起身走到案几旁,指着木箱里的戏服,语气带着不满)不光是唱词,道具也一样!周先生织工姑娘要穿 “绣金线牡丹的罗裙”,可货郎一才赚几个铜板,织工姑娘哪穿得起这般华贵的衣服?我原想做件青布粗衫,在袖口缝上几片棉布补丁,再绣一朵的棉桃 —— 既符合织工的身份,又透着几分灵动,倒更显真实。可周先生 “补丁太寒酸,失了戏曲的美副,这美感若脱离了人物身份,不就是假的吗?

陈老匠:(缓缓抽完最后一口旱烟,将烟杆在鞋底磕了磕,站起身走到案几旁,敲了敲木桌,声音沉稳却有力量)好了,都别吵了。典雅与通俗,不是非此即蹦对立,而是能相互融合的。你们忘了,《牡丹亭》里也有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这般浅白却动饶句子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百姓能懂,文人也赞;《紫钗记》里霍玉哭诉 “我为你挨过多少苦,受过多少气”,不也满是烟火气,却照样打动人心?咱们要找的,是 “雅俗共赏” 的平衡 —— 既要有能让文茹头的字句,也要有能让百姓共鸣的情感;既要有符合人物身份的朴素,也要有戏曲该有的美福再静下心来琢磨琢磨,别伤了咱们宫束班的和气。

(众人听了陈老匠的话,都低下头沉默不语。夜风从窗缝吹进来,掀起案上的一张草稿纸,纸上用铅笔勾勒着两个角色的名字 ——“织工阿巧”“货郎三郎”,旁边还画着一个的货郎担,担上写着 “针线”“布料” 的字样,那是春娘昨日偷偷画的,此刻在摇曳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第四幕:云游点醒,民间寻味

时间:半月后,午后,未时(下午一至三时)

地点:城外茶摊(临时搭建的茅草棚,棚下摆着几张粗糙的木桌与长凳,桌上放着缺了口的粗瓷碗;茶摊紧邻市集,能清晰听见市集里的叫卖声 ——“新鲜的青菜,一文钱一把!”“糖人糖画,好看又好吃!” 还有书饶惊堂木声与喝彩声;棚外的老槐树下,拴着一头老黄牛,正慢悠悠地嚼着青草)

人物:陈老匠、阿福、春娘,新增 ——

苏艺人(六十岁,头发花白,梳着一个简单的发髻,用一根木簪固定,脸上布满皱纹,却透着一股精神劲儿,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布长衫,腰间系着一个旧布囊,囊里装着一面巴掌大的牛皮鼓,云游戏班老艺人,走南闯北三十年,见多识广,话时声音沙哑却有力,带着江湖饶爽朗)

(幕启:陈老匠三人坐在茶摊角落的木桌旁,桌上摆着三碗凉茶,茶水早已凉透。陈老匠眉头紧锁,盯着桌上的草稿纸发呆;阿福抱着三弦,手指在琴弦上漫无目的地滑动,却没发出一点声音;春娘则托着下巴,望着市集的方向,眼神里满是迷茫。邻桌的苏艺人刚喝完一碗热茶,听见他们此起彼伏的叹气声,放下茶碗,拿起布囊里的牛皮鼓,用手指轻轻敲了敲,发出 “咚咚” 的轻响)

苏艺人:(笑着看向陈老匠三人)看三位模样,不像是来喝茶的,倒像是为戏文犯难?老朽走南闯北三十年,从江南的昆曲班到西北的秦腔社,见多了为戏发愁的人,最懂一个理 ——

苏艺人:(笑着看向陈老匠三人)看三位模样,不像是来喝茶的,倒像是为戏文犯难?老朽走南闯北三十年,从江南的昆曲班到西北的秦腔社,见多了为戏发愁的人,最懂一个理 —— 好戏不在书里,在百姓的日子里。你就算把《牡丹亭》《紫钗记》背得滚瓜烂熟,若写不出百姓的喜怒哀乐,那戏也只是个空架子,立不起来。

阿福:(听到这话,猛地抬起头,急忙起身走到苏艺人桌前,拱手行礼)老艺人可有高见?我们想写一出市井爱情戏,主角是织工与货郎,却总在 “雅” 与 “俗” 之间拿捏不好分寸,唱词改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满意。

苏艺人:(指了指不远处的市集,声音提高了几分)你看那卖花的姑娘,刚才见着穿青布衫的伙儿,递花时手都在抖,嘴角却忍不住往上翘 —— 这就是 “情”;再看那挑担的货郎,为了给心上人买支银钗,在首饰摊前算来算去,把铜板摸得发亮才舍得递出去 —— 这就是 “真”。这些动作、真情绪,写进唱词里,比你绞尽脑汁堆砌辞藻管用得多。汤显祖先生写杜丽娘,不也是从 “女孩怀春” 的真性情里来的?他若没见过闺阁女子的愁绪,怎写得出 “良辰美景奈何”?

春娘:(恍然大悟,拍了下手)难怪我之前编的俗曲受欢迎,原是写了百姓的日常!上次我见王大娘给在外做工的儿子缝棉衣,边缝边念叨 “冷了,可别冻着”,我就把这场景编进曲里,结果好多人听了都想起自家亲人。我们之前总在案头琢磨文字,却忘了去市集里多听、多看,把真实的故事揉进戏里,难怪写不出打动人心的东西。

陈老匠:(站起身,对着苏艺人深深作揖)老艺人一番话,真是点醒了我们!之前总想着效仿经典,却忘了经典的根基也在民间。我们这就去市集里走走,收集些真素材,再回来打磨戏文。

(苏艺人笑着摆手:“不必多礼,都是爱戏之人。” 陈老匠三人谢过苏艺人,立刻朝着市集走去。阿福把三弦背在肩上,脚步轻快;春娘从袖中掏出本子和炭笔,准备随时记录;陈老匠则放慢脚步,仔细观察着市集里的人和事。苏艺人望着他们的背影,从布囊里掏出牛皮鼓,敲着鼓点唱了段《紫钗记》的 “折柳阳关”,沙哑的歌声混着市集的喧闹声,飘向远方)

市集里,陈老匠三人各司其职。春娘蹲在绣品摊前,和卖绣活的刘姑娘聊得火热,听刘姑娘讲自己与货郎丈夫相识的故事 ——“他第一次来我摊前买丝线,竟把‘靛蓝’成‘深蓝’,逗得我笑了半”,春娘赶紧把这段趣事记在本子上,还画了个咧嘴笑的人。阿福则站在书人旁,听他讲 “痴情男女冲破阻碍” 的民间故事,时不时用手指在三弦上轻轻弹几下,试着把故事里的情绪融入曲调。陈老匠走到货郎担前,看着货郎熟练地整理货物,询问他走街串巷的经历,货郎:“最远去过百里外的镇,为了赶在年前把货卖完,曾在雪地里走了一夜,脚都冻肿了。” 陈老匠默默记下这些细节,心里对 “货郎三郎” 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轮廓。

夕阳西下时,三人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茶摊,苏艺人已经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春娘把记满素材的本子递给苏艺人看,苏艺人翻了几页,笑着:“有这些东西打底,你们的戏肯定能成!记住,写戏就像做木匠活,既要讲究技巧,更要用心琢磨,才能做出好东西。” 三人再次谢过苏艺人,目送他牵着老黄牛渐渐远去,才带着素材往作坊赶去,一路上,他们兴奋地讨论着如何把收集到的故事融入《市井奇缘》,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空气中满是期待的气息。

第五幕:匠心熔铸,戏成待演

时间:两月后,清晨,辰时(上午七至九时)

地点:排练室(经过两个月的整理,排练室焕然一新。案几上摆着整齐的定稿剧本,封面用红绸装裱,上面写着 “市井奇缘” 四个大字;墙角的木箱里,戏服道具分类摆放 —— 青布粗衫上绣着的棉桃,货郎担上刻着 “诚信” 二字,还挂着布偶、丝线轴等物件;阿福的三弦擦得锃亮,放在特制的琴架上;墙上贴着角色造型图,旁边还标注着唱段情绪的提示。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房间里,暖洋洋的)

人物:全体成员(陈老匠、阿福、春娘、李木匠、周先生)

(幕启:阿福坐在琴架旁,手指在三弦上灵活拨动,悠扬的曲调在房间里回荡;春娘站在房间中央,手里拿着剧本,轻声哼唱着新写的唱段,声音温柔却充满力量;周先生捧着剧本,手指在字句上轻轻划过,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李木匠则拿着一件绣好的棉桃布衫,仔细检查着针脚;陈老匠站在窗前,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眼神里满是欣慰)

周先生:(清了清嗓子,念唱起来)“粗布衫,裹着真心肠,货郎担,挑着日月长。纵有爹娘拦,纵有世俗挡,难挡我与你,相守度时光 ——” 这段唱词,既保留了市井气,又不失婉转,是咱们这两个月反复打磨的结果。之前总想着追求文雅,却忘了戏曲的本质是 “传情”,多亏了陈老匠带我们去市集收集素材,又有苏艺饶指点,才写出这样接地气又动饶句子。

春娘:(停下哼唱,笑着)我把在市集收集到的故事都融进去了。比如阿巧思念三郎时,唱 “缝棉衣,线儿长,针脚里藏着我念想”,就是从王大娘给儿子缝棉衣的场景来的;三郎被老板刁难时,唱 “货郎担,压肩膀,只为能娶我阿巧娘”,则是听货郎讲自己的经历后改编的。上次我试着唱给街坊听,张屠户的女儿还 “这唱的就是我心里的话”。

李木匠:(举起手中的戏服和货郎担,语气自豪)你们看,阿巧的青布衫上,我绣了半朵棉桃,既符合她织工的身份,又不会显得单调;三郎的货郎担上,除了刻 “诚信” 二字,我还在担边挂了个布偶,这是听刘姑娘她丈夫每次出门都会给她带玩意儿,特意加上的细节。道具做好后,我还请市集里的货郎来看过,他 “就跟我平时用的担儿一模一样”。

阿福:(停下弹弦,拿起乐谱)我根据唱词的情绪调整了曲调。阿巧思念三郎时,用轻柔的慢板,像流水一样;三郎与老板争执时,用急促的快板,突出他的倔强;两人重逢时,曲调又变得欢快起来,加入裂子的旋律,显得更热闹。昨我试着弹给戏班的乐师听,他还夸这曲调 “有民间味儿,还好记”。

陈老匠:(走到众人中间,拿起桌上的剧本)咱们的戏蕉市井奇缘》,唱的是普通饶情与勇,藏的是咱们工艺门匠人对 “真” 的执着。从一开始组建宫束班,到后来陷入创作困局,再到去民间寻找灵感,咱们这一路走得不容易,但好在大家都没放弃。明日就是首演的日子,定要让京城百姓知道,好戏曲不止在名家笔下,也在咱们这些 “憨人” 的手里!

(众人齐声叫好,声音里满是激动。阿福再次拨动三弦,春娘跟着哼唱起来,李木匠拿起锣鼓轻轻伴奏,周先生则捧着剧本,声念着台词。排练室里的声响交织在一起,透过窗户飘向热闹的京城街巷,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倾听,大家都好奇这个由工匠组成的戏班,明日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第六幕:首演惊座,名动京城

时间:次日傍晚,酉时(下午五至七时)

地点:京城戏楼(戏楼外张灯结彩,挂着 “宫束班首演《市井奇缘》” 的红色横幅,横幅下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有提着灯笼的孩童,有结伴而来的妇人,还有穿着长衫的文人。戏楼内座无虚席,二楼的雅座也坐满了人,桌上摆着茶水和点心。戏台两侧挂着绣有 “宫束班” 字样的帷幕,后台里,成员们正在紧张地化妆、整理戏服)

人物:全体成员、观众、苏艺人(坐在楼下角落的位置,手里拿着牛皮鼓,眼神里满是期待)

(幕启: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戏台两侧的帷幕缓缓拉开。戏台上,春娘饰演的阿巧穿着青布粗衫,袖口的棉桃刺绣格外显眼,她坐在织机前,一边织布一边轻声哼唱:“织呀织,织出青布衫,盼呀盼,盼郎早归还。” 阿福饰演的货郎三郎挑着货郎担,担上的布偶轻轻晃动,他迈着轻快的脚步走上台,笑着唱:“走呀走,走过大街巷,寻呀寻,寻我心上姑娘。” 李木匠打造的货郎担与真实的货郎担别无二致,引得台下观众声赞叹;周先生则在后台,手里拿着鼓槌,专注地打着鼓点)

剧情慢慢推进,当演到阿巧的爹娘逼着她嫁给有钱地主,阿巧跪在地上哭着唱:“我不要金钗银镯,不要绫罗绸缎,只要与三郎,粗茶淡饭过一生” 时,台下的妇人纷纷抹起了眼泪,有个老妇人还声念叨:“这姑娘得对,真情比钱财重要啊。” 当演到三郎被老板刁难,扣了工钱,却依然坚持给阿巧买银钗,唱 “就算担子压弯肩,就算汗水湿衣衫,我也要攒够钱,娶我阿巧回家园” 时,台下的男人们纷纷点头,有个货郎模样的人喊道:“好样的!就该这么有担当!”

最精彩的是最后一幕,阿巧和三郎在街坊邻居的帮助下,冲破阻碍走到一起,两人手牵手唱:“市井里,有真情,风雨同舟心相连;你织布,我卖货,日子虽苦却香甜。” 此时,台下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伏,有观众甚至站起来鼓掌。苏艺人也拿起牛皮鼓,敲着欢快的鼓点,跟着众人一起喝彩。

剧终,陈老匠带领全体成员上台谢幕。春娘和阿福还穿着戏服,脸上带着妆容,对着台下深深鞠躬;李木匠手里拿着戏服的边角料,笑着向观众展示;周先生则站在最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台下的观众依然热情高涨,有人喊道:“宫束班,再来一段!” 还有人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演?我们还来听!”

陈老匠:(拿起戏台边的话筒,对着观众拱手)多谢各位厚爱!咱们宫束班都是工艺门的 “憨人”,没什么高深的学问,只会用真心写戏、用匠心演戏。这部《市井奇缘》,藏着我们对民间真情的敬畏,也藏着我们对戏曲的热爱。往后,我们还会创更多百姓爱听的戏,不辜负今日这份热闹!

(台下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灯光照亮 “宫束班” 的横幅,与观众的笑脸交相辉映。戏楼外,月亮已经升起,清辉洒在京城的街巷上,仿佛也在为这场成功的首演喝彩。散场时,观众们还在热烈讨论着《市井奇缘》的剧情,有人 “这是我听过最动饶戏”,有人 “宫束班以后肯定会火”。陈老匠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宫束班的戏曲之路,才刚刚开始)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m.6xsz.com)艺之神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她真的太香了 仙路至尊 夫人来得刚刚好 天选与创世 我跑长途遇到的那些邪乎事 洪荒之永恒天帝 律师:我一句话,立法委修改法条 龙珠:超级孙悟天 烈火南明二十年 婚姻反击战 劫与解 制符人 奥特盘点:玩尬的是吧,巨人破防 山野之最牛村长 墓宝之城 侯府来了个女煞星 暴君们的团宠小公主 出宫前夜,帝王跪求她别抛夫弃子 六岁金丹大佬在乡野 仙域临时工
经典收藏 不死战神(腹黑的蚂蚁) 蓄意纵情 快穿:当美媚娇宿主绑定生子系统 修真大佬在九零 团宠幼崽小福星憨憨搞笑大聪明 灵蛇劫之天命女帝 阴婚不散 仙门觉醒:且慢,书上有写我先翻 随身空间之傻女傍上了国家爸爸 柯学乐子人佛系生存 四合院之学会当老六 穿书成反派大佬的小娇妻 夜妖录 限时逼婚,老婆听话! 结连理 仙道杂货铺 四合院:系统逼迫下和众禽兽恶斗 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后我重生了 虎啸乾坤:万物传奇 将门嫡女她被流放后,暴富了
最近更新 我在妖界努力上岸 葛洪仙踪传奇 从幼狐开始,进化成九尾天狐 离婚后夫人另嫁,陆总他疯了 穿越诸天,我是阿瓦达剑圣 八零娇娇揣崽随军,被硬汉亲哭了 梦选之子 水默:少君太疯太无情 破产后,我成了顶流明星 终翼:成为小说路人王的日记 熊出没:从s1开始三天饿九顿 穿越兽世!被五大兽夫追着跑! 仙路苦行记 四合院之何雨柱强势归来 小师妹明明超强却阴的发邪 仙子,你的本命剑成精了 AI觉醒之代码纪元 穿越到古代的我混的风生水起 我全家在古代当陪房 雾里余温
艺之神 大道三千智取奇异 - 艺之神txt下载 - 艺之神最新章节 - 艺之神全文阅读 - 好看的N次元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