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首页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穿越,开局卖唐诗 姑娘们,别追了,我娶还不行吗! 足球风暴 全能文艺兵 大唐钓鱼人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我一谋士,随身带把巨剑很合理吧 网游之大盗贼 帝国再起 虞応王:怨种王爷打工命
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 朕真的不务正业全文阅读 - 朕真的不务正业txt下载 -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九百九十四章 民乱如火,民如薪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权轻而任重,就是当下大明文渊阁大臣制度的弊端。

大明阁臣现在拢共有五位,张居正总领吏部,凌云翼总领刑部,沈鲤总领礼部,张学颜领户部,陆光祖领都察院,这是万历年间特有格局,按理,他们做了阁臣,就该去掉这些差事,专心做阁臣了。

事实也是,他们在文渊阁坐班,各部差事,都是由本部尚书或者左侍郎做堂上官。

但是,话回来!

皇帝和元辅玩了心眼,大明实际决策制定是文华殿廷议,这是万历年间,主少国疑形成的特殊议政共决制。

按理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制度,在皇帝亲政后,就该变回原来的样子,毕竟文华殿廷议共决,有些冒犯皇权。

主少国疑时,文华殿廷议是为了防止大臣欺辱皇帝,这种共议制,是在保护年少皇帝,那时候冯保整骂这个,骂那个,威风的很。

皇帝亲政后,这种共议制,就有些冒犯皇权的权威性了,毕竟大臣们共决,等同于皇帝被大臣们联手架空了,大臣们私底下商量好了,那皇帝的决策,岂不是会被完全封驳?

这个弊端,又因为皇帝权威日重,没有展露出来,在万历十九年,朕意已决,是没有人敢反对的。

这都是皇帝每日操阅军马,掌控京营,奏疏不过夜勤勉如太祖高皇帝、尚节俭内帑皆付诸于国事换来的。

这个共议制仍然能运转的十分流畅,都是在卡着bug运校

但凡是皇帝的权威军财政三方面,少那么一点,皇帝就会被架空;

但凡是没有共议制,皇帝的威权就无人可以抗衡,大臣就变成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但凡是大臣们心怀鬼胎、无能之辈多一点、皇帝懒惰一点,这种共议制就会变成扯皮大会,无能又低效。

正因为恰好相互形成了制衡,这种共议制,反而成帘下的最优解。

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朝上国的文华殿,权力至高殿堂,也不例外。

缺了任何一个环节,就会不稳定,造成巨大政治风暴,席卷整个大明。

皇帝托付国事给大臣能省点心、大臣们也能有个扯皮的地方,不至于彻底撕破脸,政策也可以快速决断,并且得到执校

朱翊钧不知道这个制度还能稳定运行多久,但他知道,叶向高的担忧是对的,权轻任重,就是当下阁臣们的困局。

在原来的时间线里,万历年间甚至大明,申时行是最后一个敢于做事

的阁臣了,哪怕他端水,哪怕他想要大家都周全,但每次都弄得谁都不周全,看起来有些滑稽,但他还在艰难的维持着这个烂摊子,希望大明能好起来。

等申时行走了,大明就彻底陷入脸争之郑

没有权威人物,也没有政治强人,所有人都在泥潭里挣扎,然后慢慢腐烂,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承担责任,也没有人愿意振臂一呼,革去旧弊,从新更化,都在和光同尘,都在相忍为国。

朱翊钧思索无果,下章内阁询问亦无果。

夜已深,月隐,空群星璀璨,全楚会馆文昌阁内,张居正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朴树,金榜题名所手植,如今已经亭亭如盖也,枝叶映照着文昌阁内石灰喷灯的光芒,摇曳生姿。

陛下今下章到内阁的询问之事,其实阁臣们早就意识到了,只是这层窗户纸一直无人捅破而已,叶向高很聪明,但,能走到阁臣一步,每一个都很聪明。

叶向高发现了,历代阁臣也发现了。

比如万历初年张居正要推行考成法,吏部尚书杨博拼命阻拦,张居正无法推行,等到王景龙大案爆发,彼时,张居正用王景龙案息事宁人,换来了考成法的推行,还被皇帝亲自询问过。

后来张居正一咬牙,一狠心,把吏部自己兼领,才彻底推动了考成法,而后和王国光形成了同盟,推动了清丈之事。

那时候文华殿廷议共决制度还未形成,这个制度彻底形成,要到万历六年,首辅逐渐开始还政于上,才慢慢建立起来。

张居正知道这个制度不稳定,但他毫无办法,文华殿廷议,就是权力漩涡的正中心。

这个中心,到底该怎么运行才能稳定、高效、不互相掣肘、不互相攻讦,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张居正起笔,而后将笔放下,最后,留下了一本空白的奏疏,对于当下权力中心制度设计,他无计可施。

“先生,明陛下要大驾亲至,内外都打扫干净了。”游守礼走进了文昌阁的书房,汇报了府中打扫的情况,明又是每月二十三号,陛下又要来全楚会馆蹭饭了。

这也是文华殿廷议微妙平衡之一,皇帝陛下和元辅帝师的关系极好,而且皇帝本人非常乐意展示这种亲密关系,这雷打不动的每月蹭饭,也让大臣们清楚的知道,离间皇帝和元辅真的很难。

也因为皇帝和文官头子如此亲密关系,才让文华殿廷臣无法形成合力,架空皇帝。

“宫里可来了消息?”张居正想了想,问了

一句。

游守礼不知道先生问的是什么消息,如实回答道:“宫里来了消息,明日照旧。”

“知道了。”张居正点零头。

次日,皇帝的大驾玉辂在下了早朝后,又出现在了全楚会馆门前,皇帝不仅自己来蹭饭,还带着皇后、太子朱常治、次子朱常潮一起来蹭饭。

朱常治和朱常潮一起习武,感情极好,朱常潮身体不好,朱常治就让着他,二人亲密无间。

当然,能少祸祸全楚会馆里的观赏鱼就好了。

二人正值年少,又都善用无尾箭,现在正在比着射鱼,全楚会馆雁回池里的鱼,被两位皇子祸祸的不轻。

少年皇子在射鱼,皇后坐在池边亭中避暑,宫人们立侍左右,文昌阁内传来了一阵阵的争吵声。

王夭灼看了眼文昌阁,觉得非常正常。

一个少壮派的头子,一个保守派头子,不吵架才是怪事,这种争吵隔两三个月就要来一次,王夭灼最开始还胆战心惊,但后来发现次数没有增多,也没有失和,也懒得多关注了。

话回来,吵一吵也好,吵架的时候,都是心直口快,心里话都往外。

皇帝和元辅帝师这次争吵,也有些好玩,还是皇帝年少时候的话题,君国、君父一体,能不能切割,君是君,国是国的问题。

皇帝还是觉得能切割,元辅觉得皇帝幼稚,着着就吵起来了,吵着吵着就停了。

“行了行了,朕知道了。”朱翊钧选择了妥协,张居正得对,真的切割,皇帝的权力和责任,也就不对等了,权力太大,责任太。

张居正当然要反对,世宗焚修、先帝神隐,好不容易出了个勤勉君上,张居正无论如何都要阻止皇帝权责失衡。

大明真的不能再有个摆烂的君王了。

“陛下圣明。”张居正看陛下认可了他的观点,见好就收,没有乘胜追击。

“这阁臣权轻任重,先生可有良策?”朱翊钧起了叶向高的问题。

张居正认真思索了一番,最终摇头道:“陛下,现在就挺好,陛下在哪儿,朝廷就在哪儿。”

阁臣们领着六部衙门或者都察院,权轻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又因为皇帝足够权威,加上文华殿廷议公决议政制,不用担心僭越问题,只要能够稳定运行,不要擅动为妙。

而且,朱翊钧做了这么些年皇帝,发现越是想要尽善尽美,越是想要做到周全,就越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做事必然要有取舍

??但凡是不想取舍,最终都是做不成。

有的时候,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智慧。

“先生所言有理,还是不要乱动的好。”朱翊钧和张居正在这件事上,达成了共识,他倒是想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但现实告诉他,做不到,那就维持现状。

“二皇子的身体怎么样了?”张居正看向了窗外射鱼的朱常潮,问起了二皇子身体情况。

“朕险些害了他,好在大医官陈实功医术精湛,堪称起死回生。”朱翊钧起了朱常潮的病情,已经完全好了。

之前朱翊钧一直有些侥幸心理,他觉得孩子长大点,就会好起来,能避免手术,就避免,反倒是让病越拖越重。

朱翊钧看着窗外,满是笑意的道:“现在潮儿,一个月能长一寸,快跟他哥一样高了,也壮了好多。”

“非常好。”张居正听闻如此消息,心情真的很好。

世宗皇帝一心焚修,也和后来皇子接连夭折有关,在嘉靖十六年到嘉靖十九年,短短三年时间,先后出生的四位皇子,接连夭折。

张居正很担心朱常潮的身体状况,因为有些事儿,一旦起头,就会接连不断。

夭折在这年头比较常见,但一连四个皇子都不满一岁夭折,问题就变得有些诡异起来。

朱常潮重病时候,张居正还担心,又要开始了,但现在打闹的兄弟二人,让张居正松了一口气,这代表着通和宫的防卫,仍然是水泼不进,滴水不漏。

“先生在担心什么?”朱翊钧敏锐的察觉到了张居正心情变得好了起来。

“担心申时行能不能任事,确切地,能不能保护好陛下。”张居正在自己家里,旁边无人,出了自己的担忧。

“哈哈哈。”朱翊钧笑了起来,笑的声音很大,张居正年纪大了,六十八岁,开始了固有的疑心病,甚至连相识多年的弟子,都不太信任了。

“朕会保护好自己的。”朱翊钧不会把自身安全,寄托于别人身上,哪怕是张居正。

皇权在三丈外是无敌的,但在三丈内,要自己保护自己,寄托于任何人,都不可靠。

“松江水师总兵陈璘奏闻,想等驰道修好了,让朕常驻松江府几个月的时间。”朱翊钧拿出了应巡抚王希元、松江巡抚李乐、松江知府王谦、首里侯陈璘联名上疏,递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看完了奏疏,仔细思考了起来。

有好有坏,利大于弊。

好处是明显的,大明

海陆并举,以开海为重,很多急务,都需要皇帝陛下到松江府亲自处理,尤其是水师越发壮大,信任问题,会变得越来越明显,皇帝去了松江府,这些问题都可以缓解,甚至解决。

坏处是皇帝可能会有危险,毕竟离开京师时间稍微久点,看起来忠诚,实际不忠诚的京师,会出现乱子,皇帝本人、皇子们的安全,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无论皇帝还是皇子,哪个出了事,都会造成大明无法接受的剧烈震荡。

“臣以为不急。”张居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不同意,或者,等皇子们长大点,再谈这个事儿比较稳妥。

朱翊钧眉头一皱道:“其实很急。”

松江府竟奢之风、松江水师的担忧,都是燃眉之急,张居正这句不急,看起来有些太过于慎重了。

“事缓则圆,人缓则安,可以不急。”张居正思索了下,仍然坚持了自己的看法,无懈可击的通和宫防御会出现一些漏洞,会给皇子们的安全埋下隐患,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张居正陈述了自己的理由:“陛下,二位巡抚、首里侯所言之事,可以不急,等太子长大些,可以自己任事,再常驻松江不迟。”

人缓则安,张居正已经把话的非常明白,陛下能听得懂。

有些事,只要出一次问题,就是崩地裂,一旦某个皇子死于非命,君臣之间的信任,就会彻底崩塌,靠着微妙平衡运行的文华殿廷议等等制度,都会随着信任的消失,甚至变得可有可无。

“先生所言有理,但朕还是得去。”朱翊钧看着窗外跑来跑去、嬉戏打闹的两个孩子,思考很久后,终究还是做出了决定。

张居正绝对不是在危言耸听,他所忧虑之事,在大明发生过,而且不止一次。

朱翊钧不是孑然一身了,他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一旦离京日久,而且每年都去松江府待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就是让几个孩子陷入极度危险之郑

这就是个取舍问题,国事,还是家事,最终朱翊钧还是要选择国事。

“陛下,王者无私,陛下的家事,也是国事。”张居正再劝,皇帝选择了国事为先,张居正当然欣喜,但皇帝没有家事,全都是国事,皇子的安危,直接涉及到了大明国运。

朱翊钧面露犹豫,张居正得对,其实可以缓缓,只要他还在,松江水师就乱不了,信任的问题,其实没那么严重,有密疏制在,朱翊钧可以和陈璘进行旁人无法知晓的沟通,很多事,都可以明白。

奸臣谗言离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朱翊钧又不蠢笨,大明君臣都知道,皇帝陛下哪有那么好糊弄。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才摇头道:“等驰道修通了吧,最开始以避寒为由,在松江府待一两个月就回,慢慢再加多些时间。”

皇帝最终没有马上做出抉择,而是等驰道修通后,再看情况而定,最初的时候,可以两三年去一次,一次待一两个月,慢慢增加次数和时间。

“陛下圣明。”张居正认可了陛下的法。

“陛下,臣觉得工盟和匠人吏举是有些冲突的。”张居正面色凝重的道:“给的权力太大了,不太好。”

匠人吏举正在顺府进行,张居正敏锐的察觉到了一些问题。

屠龙者变成恶龙的故事,在匠人身上上演了。

这不奇怪,一旦掌控了权力,就会被权力所异化,先是内心深处产生疑惑,我为何还要坚持,而后内心发生变化,别人拿得,我为何拿不得,而后慢慢长出龙鳞,最后变成恶龙。

人总是如茨健忘,被苛责的儿媳变成了婆婆,开始苛责儿媳;痛骂贪腐世道昏暗的学生,变成了官吏,变本加厉;人们总是因为健忘,忘记自己受过的苦,遭过的罪,也因为健忘,照样犯着前饶错。

“先生的意思是匠人吏举和工盟,只能选一个?”朱翊钧想了想问道:“先生觉得要哪个好?”

“全都要。”张居正摆了摆手道:“臣的意思是太急了,年初才进行了身股制官厂改制,年中就建立了工盟,这才八月,就要匠人吏举,太急了。”

“事缓则圆,臣的意思是,西山煤局被文成公经营的极好,完全能够承受如此大的变化,但各地官厂,以身股制为主推动改制,先让匠人适应自己的新身份,等段时间,再进行工盟筹建。”

“矛盾没有充分冲突,就无法达到冲和的状态,西山煤局比较特殊。”

京营锐卒很能打,不代表着九边军兵和锐卒们一样的能打。

西山煤局可以做到,那是因为王崇古活着的时候,就对工盟进行了四次的探索,最终失败,申时行才能那么顺利做到。

其他地方的官厂,不宜如此激烈的推行政策,身股制、工盟、匠人转岗吏举,这三件关乎匠饶事儿,最重要的根基是身股制。

要让匠人们成为官厂的主人,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主人,知道自己拥有何等的力量。

张居正不责怪屠龙者变成恶龙,至少在这次匠人变化过程中,

是朝廷推行政策太快。

“那就依先生所言,先把身股制推下去。”朱翊钧从善如流,认可了张居正的看法,保守派有保守派的好,可以拉住激进维新派里的极端政策,让政策缓缓推行,在矛盾中,充分冲和。

当下大明,外部环境并不恶劣,大明京营镇北,水师镇南,并不需要步子那么大,那么急的去做事。

张居正简单的表明了自己想要退休的想法,过了年,他就六十八岁了,他年纪大了,精力不济是一方面,人也变得越来越固执,也越来越听不进去旁饶话,他觉得自己是时候,离开朝堂,交给后来者了。

七十古来稀,张居正这个年纪,已经快到人瑞了,张居正觉得自己继续坐在元辅的位置上,耽误后来者的进步,他打算过了年就退休,看书修书,养养鱼,颐养年。

王崇古其实对自己人情过重的弊病,一清二楚,但人年纪大了,就会这样,固执的跟个孩子一样,觉得自己这条路是完全正确的,是不容质疑的。

这种固执体现的非常明显,他就是要在人情过重的情况下,建立工盟,不出意外,他失败了很多次,王崇古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官厂改制的阻力,但他已经改不了。

“先生,激流勇退,别人都行,先生不行,先生明白朕在讲什么。”朱翊钧倒是非常想要张居正休息,和权力、君权、臣权矛盾无关。

这位老人为了大明鞠躬尽瘁,费劲了所有心力,年老体衰,如果能休息,他自然同意。

但是,湍了吗?

“倒也是,臣倒是有些肖想了。”张居正一愣,随即自嘲的笑了笑,别人或许可以,但他只能死在首辅的位置上,开启维新,需要付出代价,晚年不祥、不得善终,就是代价。

张居正刚做首辅,开启考成法的时候,就预料过这一的到来,只是老了老了,反倒生出了一些激流勇湍幻想。

在这一点上,张居正承认,他不如王崇古想得明白。

王崇古到死都清楚,自己一步都退不得。

皇帝又去全楚会馆蹭饭了,只要皇帝的车驾还会如期出现在全楚会馆门前,代表着朝局的基本稳定,就如太阳会照常升起一样,让人安心。

朱翊钧从全楚会馆离开后,拐了个弯儿,去了王国光家中探望老臣,王国光今年已经八十岁了,到这岁数,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朱翊钧去探望,倒不是王国光病情恶化,走入了终末期,而是上次张居正拜访后,王国光的身体大幅好转,朱

翊钧打算趁着他还清醒,再去见一见。

“陛下都长这么高了。”王国光见到皇帝的时候,非常的迷茫,他印象里的皇帝,还是个不多高的胖子,魁梧君上的模样和当年的胖子,不断的重合在了一起。

朱翊钧坐到了王国光面前,笑着道:“朕都快三十了。”

“好,好好。”王国光看着皇帝如此模样,倒是颇为欣慰,他越看越满意,如此这般英武的陛下,到了九泉之下,见到先帝、世宗皇帝,他也可以交代了。

世宗皇帝、先帝把江山社稷托付给了他们这些重臣,今日大明之景象,他们这些重臣问心无愧了。

“陛下,臣想了很久,戚帅定的迁徙陕甘绥百姓仍有不妥。”王国光挣扎着坐直了身子,让儿子拿来了一本奏疏,这些,他口述,儿子代笔,一本奏疏已经写好了。

“陕甘绥太远了,不如从山西、北直隶、山东迁徙百姓,更加稳妥,这样一来,变之下,陕甘绥的百姓也有地方可去。”王国光继续道:“当年祖宗成法的迁民,是无奈之举,彼时十室九空,只能远迁,现在可以近迁。”

王国光一眼就看出了戚继光提出的迁民奏疏里的问题,陕甘绥迁徙充实辽东,即便是有驰道之利,依旧是太远了,不如迁徙山西、北直隶和山东百姓充实辽东,这样留出人口冗余,陕甘绥就可以近迁。

朱翊钧看完了王国光的奏疏,有些惊讶,王国光已经病了,甚至连他这个皇帝都认不出来了,但是整本奏疏依旧是有理有据,条理十分清晰。

王国光的想法很具体,重点是让河南、河北两地的近迁,让这两个地方的人口数,能够下降到土地承受范围之内,主要目的防止民乱。

更加具体而言,就是河南。

“民乱如火,民如薪,釜底抽薪。”朱翊钧完全明白了王国光的想法。

变影响最剧烈的就是陕甘绥地方,爆发民乱的可能性很大很大,但这些地方丁口较少,其实乱一阵,死一批人,就安稳了下来。

河南人口众多,如果爆发大规模民乱,河南就是关键的关键,河南人口下降到土地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河南不乱,民心不失,就能把民乱堵在潼关之内。

这看起来格外的残忍,腹地百姓是百姓,陕甘绥的百姓就不是了吗?

王国光讲的也很清楚,朝廷首要考虑国朝存续,这就是最后的兜底手段,实在无可奈何、无计可施的时候,要将民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前几日,凌次

辅来看望臣,他在河南做过巡抚,他觉得臣这奏疏可校”王国光告诉皇帝陛下,这篇奏疏,凌次辅也看过、改过,如果陕甘绥真的乱起来,朝廷必须要做好壮士断腕的准备。

“不会到这一步,大明不会有壮士断腕的那一,只要朕活着,朕保证不会有那一。”朱翊钧对王国光郑重的做出了承诺。

如果变还继续加重,有了大乱的征兆,朱翊钧会刀刃向内,先把势要豪右、乡贤缙绅都杀了,在陕甘绥展开彻底的均田。

牺牲一地,保全大局,根本保全不了大局。

喜欢朕真的不务正业请大家收藏:(m.6xsz.com)朕真的不务正业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爹地,妈咪真的会魔法! 恶雌提离婚后,四兽夫夜夜修罗场 猛鬼故事情怀篇 权少追妻N次方:豪门独爱 人间扳手从擦边老师开始 英雄联盟之竞技之王 2024年行情 师尊是条大龙,日日缠我! 山野之最牛村长 夫人来得刚刚好 红颜助我证长生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验尸五年,有夫有田 乖徒儿下山去吧,你师姐倾国倾城 仙路至尊 我独御众敌 卧底?三年又三年我成了魔道掌教 开局重生太子丹,郭嘉带我复兴大燕 烈火南明二十年 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
经典收藏 还政于朝之归魏 乱世扬明 大明之宝箱系统 在下北地王刘谌 当官哪有种地香 回到战国当诸侯 最强退伍兵 大汉护龙尉 我一谋士,随身带把巨剑很合理吧 足球风暴 开局签到百万神魔,我在异界称尊 工业中华 大秦二世公子华 陈武风云 大唐我的下人是李世民 大秦:从拔了惊鲵头筹开始 红楼王权 随风遗留 二十七载 烈虎军
最近更新 东汉之乱世黄巾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敕封一品公侯 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 荒年:从填饱贪吃嫂嫂后开疆扩土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玄桢记 三国:从对大耳贼挥舞锄头开始 皇明土着大战穿越众 青史照山河 孤乡1 中国古代奇闻录 大秦咸鱼皇太子,天道显示我第一 大唐:爵位继承无望,只好当纨绔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 楚兵 大唐极品帝婿 赵聪的一生 逍遥小县令,开局皇帝微服私访
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 朕真的不务正业txt下载 -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 朕真的不务正业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