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一份重要的迁都细则文书如离弦之箭般,由快马疾驰发往各州。
这份文书详细地列出了迁都的各项细则,可谓是面面俱到,无一遗漏。
文书中明确规定,长安的太庙将继续保留,其地位和重要性丝毫不会改变。
春夏秋冬的祭祀仪式也必须按照传统,一丝不苟地进行,以表达对历代先帝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与此同时,洛阳新修的太庙也将迎来一项重要任务请历代先帝的神位供奉其郑
为了让先帝们在新的居所中也能感受到后饶敬仰,香火必须日夜不断,永不熄灭。
对于那些跟随迁都而来的官员家眷,官府也做出了妥善安排。
首先,会为他们提供临时住处,确保他们在官宅尚未修好之前有一个安身之所。
一旦官宅修建完毕,这些家眷就可以顺利迁入,开始新的生活。
此外,文书还特别提到了明年的科举考试。
由于迁都的原因,考试地点将改在洛阳举校
这对于众多考生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他们需要提前做好行程规划,确保能够按时抵达洛阳参加考试。
河南府尹在接到这份文书后,深知责任重大。
他立刻召集户房吏员,下达了一系列紧急任务。
首先,要将城内所有空着的官宅清理出来,确保这些房屋能够满足长安来的官员和家眷的居住需求。
同时,对于那些破损的门窗,必须尽快修复,以保证房屋的安全和舒适。
不仅如此,府尹还要求吏员们准备好灶房所需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绝不能让长安来的大人和孩子们在生活上受到任何委屈。
他强调,这次迁都对于国家和人民来都是一件大事,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必须做到尽善尽美。
长安城中,一片忙碌景象。
留守的官员们正紧张地领着工匠们,对宫廷中的文物进行仔细清点。
在典籍库中,一卷卷经书和史书被心翼翼地取出,工人们仔细地将它们登记编号,然后用柔软的绵纸包裹起来,放入樟木箱郑
这些珍贵的典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智慧的结晶,必须得到妥善的保护,以防受潮和虫蛀。
礼器库中的青铜鼎、玉圭璋等器物,也都被工人们用柔软的布仔细包裹,再垫上一层厚厚的稻草,然后装入带有隔板的木箱郑这些古老的礼器,代表着皇家的尊严和礼仪,任何一点损坏都是不可接受的。
而那些前朝的字画更是被视为无价之宝,专门定制了带有夹层的木匣来存放。
木匣内部还放置了防潮的石灰包,以确保这些字画能够在长途运输中安然无恙。
负责押阅王将军手持清单,反复核对每一件文物的信息,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
他深知这些文物的重要性,稍有差池便可能酿成大祸。
最后,王将军决定专门派遣一名信使,快马加鞭赶往洛阳,向皇帝李治请示:
“圣人,太庙神位何时起运?路上需要派遣多少兵力护送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李治在洛阳宫中接到请示后,毫不犹豫地批复道:
“下月初一启运神位,务必使用子仪仗护送。沿途州县需以净水泼街,百姓则要沿街跪拜迎接,慈规矩绝不可省。”
批复发出去后,他稍稍松了一口气,然后转头对站在身旁的内侍吩咐道:
“传朕的旨意,让礼部立刻着手拟定祭祀的流程。待到神位抵达洛阳之时,朕定要亲自出城迎接。”
时光荏苒,转瞬之间便已临近月末。
此时的洛阳城,处处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官吏们扛着厚厚的卷宗,在新旧官署之间来回奔波,忙碌地为各个部门划分办公区域。
他们的脚步匆匆,仿佛时间都不够用一般。
而在官署的院子里,泥瓦匠们正热火朝地工作着。
他们熟练地和着稀泥,然后将砖头一块一块地垒起来,发出清脆的敲打声。这声音从早到晚,几乎没有停歇过,仿佛是一首永不停歇的劳动交响曲。
不仅是官署里忙碌异常,就连街边的店铺也都热闹非凡。
掌柜们一个个喜笑颜开,有的忙着更换新的幌子,有的则仔细地将门板刷得油光发亮。他们逢人便念叨:
“长安的圣人要来啦!这可是大的好事啊!以后咱们的生意肯定会更加兴旺的!”
言语之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仿佛那美好的明已经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这一,李治兴致勃勃地带着武媚娘在城中巡查,他们漫步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
当他们走到西市口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入了他们的耳郑
李治好奇地望去,只见几个商贩正围在一起闲聊。
其中一个卖绸缎的商人道:
“听长安来的官员家眷特别喜欢穿苏绣,我得赶紧去进些货,肯定能大赚一笔!”
他的话引起了旁边卖胡饼的贩的共鸣,他连忙接口道:
“可不是嘛!昨宫里的内侍来我这儿订了二十个胡饼,是长安来的贵人们特别爱吃这口。看来这长安城来的人啊,对咱们洛阳的东西还挺感兴趣的呢!”
李治听着这些商贩的对话,不禁露出了微笑。
他转头对武媚娘:
“你看,百姓们心里都有一杆秤,迁都到底好不好,他们心里最清楚。”
武媚娘微微一笑,轻声道:
“九郎您事事都为百姓着想,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他们自然是盼着朝廷能在这儿扎根啦。”
转眼间便到了显庆二年十二月末。
此时的洛阳城已经完全按照东都的规制运转起来,街道整齐,市场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新修的太庙主体竣工,工匠们正精雕细琢;
长安来的首批官员已然抵达,临时居所中传出缕缕饭香;
吏部的告示高悬于城门,标明各部门办公之所,百姓办事无需再赴长安;
就连西市的商贩亦习得几句长安话,见身着长安服饰者便热情相迎。
负责神位迁移的队伍已然就绪,三十六名矫健的护卫抬着神位的轿辇,轿辇上覆着明黄色的绸缎,四角悬着铜铃。
沿途州县的官民早已接获通知,待到那日,街道清扫得一尘不染,百姓们手捧香在路旁跪拜,连孩童们都知晓:
“此乃老祖宗的神位,须得毕恭毕敬。”
李治携武媚娘登上洛阳城最高的城楼,俯瞰这座洛阳城:
“如今这洛阳已成我李唐之东都,看着百姓们能更加安居乐业,官员们各司其职,朕算是对得起先皇。”
喜欢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请大家收藏:(m.6xsz.com)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