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大明朝对于倭国的跨海征战。
付出的代价,非常庞大。
但收益,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在海上的敌人,百年间,也就只有南方了。
民间,朝堂,对于这场胜利的看法,朱翊钧也从各个渠道得知。
乾清宫郑
朱翊钧正在听着锦衣卫指挥使张国之的奏陈禀告。
起来,张国之,现在可以是大明朝锦衣卫系统中一个传奇的存在。
从隆庆六年当上锦衣卫指挥同知,实际掌控锦衣卫以来,到此时,锦衣卫系统已经在他的手上二十五年了。
这是锦衣卫自诞生以来,都未曾出现过的事情。
锦衣卫在这么多年的时间中,真正的变成了一个有系统性的情报组织。
张国之也从三十岁出头的壮伙子,变成了五十来岁的中老年人。
他讲述完了各朝廷大员对于倭国战事结束最新动向之后。
便候在一旁。
实际上,这个时候,不管是民间,还是朝堂的官员,都有着非常强大的厌战想法。
而这战事刚刚结束,朝中便有不少的官员们集合在一起,想着尽早结束,对倭国的巨大投入。
朱翊钧靠在龙椅的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润的玉石扶手,眼神深邃,看不出喜怒。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峭:“呵……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仗刚打完,倭国那片土地上,硝烟未散,人心未附,如何治理尚在未定之,他们倒好,已经在盘算着如何将那海量的军费挪作他用,畅想什么‘文治盛世’了?”
他微微直起身,目光如电,扫过御案上那些关于倭国善后的奏章草案,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讥讽与不满:“朕耗费无数钱粮,牺牲众多将士,好不容易将这百年祸患犁庭扫穴,打下来的难道只是一片需要年年倒贴银子的废墟吗?”
“若不能将其真正纳入王化,使其成为大明屏藩,未来能反哺中枢,那朕这番心血,岂不是白费了?”
张国之低着头,恭敬地回应道:“陛下圣虑深远。朝中诸公,或囿于书生之见,或急于彰显文治之功,难免有些……急于求成。”
“民间厌战情绪,亦是连年征战后的常情,毕竟百姓求的,不过是个安稳。”
朱翊钧哼了一声,他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
这些年来,北击蒙古,西征叶儿羌汗国,如今又跨海平倭,连年的军事行动确实让国家和民众都承受了不的负担。
不仅如此,西南的半岛,一直都没有太平过,
现在的缅甸是真能打。
安南,加上大明朝的一帮迷弟,都遏制不住。
虽然,直到此时,大明朝都没有进军半岛的想法,可每年的粮食支援,武器支援,那可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这跟当年支援朝鲜不一样。
缅甸东吁王朝现在正是缅人最为强大的时期。
大明朝要是不给些好处,这些土司迷弟,会选择朝着缅甸投降。
不过,也是因为这十年间,在朱翊钧的意志之下,此时的缅甸东吁王朝并没有统一南北。
可以,大明朝的东西南北,在过去的一年,都有战事。
朱翊钧也明白,这暴君的名头,自己是背定了,甩都甩不掉,根本就不需要文官们抹黑了。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那股因文官们“短视”而升起的烦躁,沉声道:“朕知道。所以,轮换驻军之事,要尽快提上日程。”
“朕会让戚继光拟个条陈上来,第一批出征的将士,当优先轮换回国休整、受赏。”
“调四川、湖广等地尚未经历大战的卫所兵,逐步前往倭国接防。要让将士们知道,朕不会让他们永远戍守在海外蛮荒之地。”
“陛下体恤将士,乃国家之福。”张国之适时地奉上一句。
朱翊钧点零头,话锋一转,目光重新聚焦在张国之身上,带着一种筹划已久的锐利:“倭国新附,情况复杂。那些投降的大名、武士,表面顺从,心底如何想,难以预料。”
“还有当地的豪族、百姓,语言不通,习俗各异。仅靠明面上的官府治理,只怕力有未逮,容易被蒙蔽。”
他身体前倾,语气变得郑重:“张卿,朕有意,让你在锦衣卫体系内,另设一专门针对倭国及未来可能新附之地的机构。名称嘛……就疆保密监’。”
张国之精神一振,凝神静听。
他知道,这是皇帝要对那片新土地施加更深层次控制的信号。
朱翊钧继续阐述他的构想:“此保密监,设于倭国主要城埠,如京都、江户等地。”
“它需具备双重隶属,一方面,受未来设立的倭国总督或巡抚节制,协助其稳定地方,探查不法,另一方面,其核心人事、机密情报,直接对你这个锦衣卫指挥使负责,可密折直奏于朕。”
他顿了顿,强调道:“它不仅仅是一个情报组织。”
“朕要赋予它更大的权责——独立的司法审讯权,对涉及谋逆、通耽大规模骚乱等重大案件,有权直接缉拿、审讯,还要拥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规模要大,人员要精……”
到武装力量的构成,朱翊钧显然经过深思熟虑:“底层人员,可以大量吸纳倭国的浪人、足轻,许以钱财、地位,让他们去对付他们自己人。”
“以倭制倭。”
“中下层军官,可从朝阳省中选拔,他们熟悉倭情,又非倭人,便于掌控。”
“高层骨干和监军,则必须由我大明锦衣卫的精干人员充任,确保绝对忠诚和指挥权不旁落。”
他看向张国之,目光灼灼:“此保密监,要成为悬在倭国那些潜在不安分者头顶的一把利剑,也要成为朕和朝廷洞察倭国真实情况的耳目。”
“张卿,你觉得,此议可行否?”
张国之几乎没有犹豫,他执掌锦衣卫多年,深知情报与秘密力量在控制新领地中的重要性。
皇帝的这个构想,虽然大胆,却极具针对性。
他立刻躬身回道:“陛下圣明!此议深合时宜。以倭制倭,可省我大明人力,亦可分化其内部,朝、明军官层层节制,可保队伍不乱,司法缉捕之权在手,则威慑力倍增。”
“臣以为,可行!只是……此事关系重大,千头万绪,遴选人员、制定章程、筹措经费、与未来倭国官府协调……皆需得力之人前往坐镇统筹。陛下若信得过,老臣愿亲赴倭国,为陛下将这‘保密监’的架子搭起来!”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恳切和不容置疑的忠诚。
这片新地,对他执掌多年的锦衣卫而言,也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的舞台。
朱翊钧看着这位追随自己多年的老臣,看着他眼中虽经岁月磨损却依旧炽热的忠诚与干劲,心中闪过一丝感慨。
他缓缓摇头,语气缓和了许多,带着明显的体恤:“卿之忠心,朕深知。只是……”
他目光落在张国之略显花白的鬓角上:“倭国初定,百废待兴,环境艰苦,海路奔波更是辛劳。”
“卿年事已高,不必再亲涉险地了。”
“这开拓奠基的苦差事,还是留给年轻人去历练吧。你把关全局,在后方运筹帷幄即可。”
张国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失落,但更多的是感激,他张了张嘴还想坚持。
朱翊钧摆了摆手,打断了他,语气不容置疑,却又带着一丝温情:“好了,此事不必再议。”
“你若实在想去亲眼看看,等明年此时,倭国局势大致平稳,各项安排步入正轨,海上风浪也些的时候,朕许你以巡视之名,过去视察一番便可。”
“眼下,你的首要之务,是在北镇抚司内,给朕遴选一批年轻能干、胆大心细、忠诚可靠的精锐,开始着手筹备这‘保密监’的事宜。人员名单、初步章程,尽快报与朕知。”
张国之知道皇帝心意已决,且是出于对他的爱护,心中暖流涌动,不再坚持,深深一揖:“老臣……领旨谢恩!必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办好此事!”
“嗯,去忙吧。”朱翊钧挥了挥手。
张国之恭敬地退出了乾清宫。
殿内重新恢复了寂静。
朱翊钧的目光再次投宫中那幅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在倭国的位置上停留片刻,又缓缓移开……
他知道,设立保密监只是第一步。
如何真正消化这片土地,如何平衡朝中的厌战情绪与开拓需求,如何让这庞大的帝国在胜利之后继续稳健前协…
这一切,都考验着他这位帝王的智慧与魄力。
“文治……武功……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啊。”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m.6xsz.com)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