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空科研合作项目的试点应用取得成功后,江浅敏锐地意识到,要推动时空科技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的科研团队虽能应对现有研发任务,但随着技术推广和新课题出现,人才缺口会越来越大。” 在跨时空科研领导组会议上,江浅提出人才培养计划,“我们需要在不同时空建立人才培养体系,选拔有潜力的年轻人,通过系统培养,打造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时空科技人才队伍。”
计划很快细化为针对不同时空的具体方案:1913 年侧重基础启蒙,设立时空科技学堂;1938 年聚焦实用技能,开展专项培训;1967 年注重系统教育,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各时空的合作成员迅速行动,推进人才培养与选拔工作。
1913 年的华北平原,沈先生牵头在试点灌溉设备的村庄附近,创办了 “时空科技启蒙学堂”。学堂选址在一座闲置的古庙里,经过简单修缮,原本破旧的大殿变成了教室,墙面挂上了钟楼结构图纸、时空能量原理示意图,桌上摆放着简易的时空能量接收装置模型。招生消息传出后,周边村庄的年轻人纷纷报名,最终选拔出 30 名对科学充满好奇、动手能力强的少年。
开学第一,沈先生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个型时空能量驱动的玩具车,吸引了所有饶目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辆车为什么不用马拉、不用人推就能跑吗?” 沈先生启动玩具车,车在桌面上平稳行驶,“它靠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时空能量’,而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到处都充满这种能量。这座学堂,就是要教大家认识时空能量,学习如何利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6 岁的王铁柱是村里的放牛娃,从就喜欢拆解农具、研究机械原理,这次凭借自己改装的简易水车模型,成功入选。他看着玩具车,眼里满是好奇:“沈先生,那我们能学到像灌溉设备那样的技术吗?我想让村里的田地都用上省力的灌溉工具,让爹娘不用再辛苦挑水。”
沈先生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我们的课程分为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会教大家认识时空能量的特性、简单的能量转换原理,还会让大家动手制作型时空能量装置,比如简易灌溉喷头、能量驱动的工具。只要你们认真学,将来都能成为掌握新技术的人才。”
学堂的课程紧密结合 1913 年的生产生活需求,理论课上,沈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时空科技知识,结合钟楼的历史和灌溉设备的应用案例;实践课上,学生们分组制作型装置,遇到问题时,试点组的技术人员会前来指导。三个月后,王铁柱和同学们成功制作出简易时空能量灌溉喷头,在自家田里试用,虽然效率不如专业设备,但也比人力灌溉节省了不少功夫。沈先生将表现优异的 5 名学生推荐到跨时空科研团队,作为储备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1938 年的军事人才选拔与培训也在紧张进校张团长根据试点组的建议,在部队中选拔具备一定文化基础、反应敏捷、责任心强的士兵和技术人员,组建 “时空科技专项培训班”。培训班设在后方根据地的一座废弃工厂里,教学设备由跨时空团队提供,包括时空定位终端模拟器、简易能量装置模型等。
培训由陈工和部队的技术军官共同负责,课程侧重时空定位技术的应用、设备维护与应急处理。第一堂课上,陈工展示了时空定位终端在侦察任务中的作用,播放了试点期间的实战视频。“在战场上,精准的定位能帮助我们掌握敌情、规避风险、高效作战,而你们的任务,就是熟练掌握定位终赌使用和维护,确保在任何情况下,设备都能正常工作。”
22 岁的李卫国是一名侦察兵,曾因地形复杂迷失方向,导致任务延误,他看着终端模拟器,眼神坚定:“陈工,我一定好好学,将来在战场上,再也不会因为找不到方向而耽误任务,要让战友们都能安全完成任务,早日打败敌人。”
培训采用 “理论 + 实战模拟” 的模式,理论课上,学员们学习时空定位技术的原理、终赌操作流程、常见故障排除方法;实战模拟中,学员们携带模拟器,在山区、树林等复杂地形中完成定位、信号传输、设备维护等任务。一次模拟演练中,李卫国所在的组遭遇 “设备信号干扰”,他根据所学知识,迅速调整终端参数,恢复了信号,成功完成定位任务。培训结束后,10 名优秀学员被分配到各部队,担任定位设备操作手,同时负责教导其他士兵基础操作技能。
1967 年的高校专业设立则更具系统性。刘老与当地教育部门、高校合作,在某工业大学开设 “时空科技应用专业”,首批招收 50 名学生,课程设置涵盖时空物理学基础、能量转换技术、新型材料研发、设备设计与制造等,既有理论深度,又注重实践应用。
专业开设初期,不少学生和家长对 “时空科技” 感到陌生。开学第一课上,江浅通过跨时空视频连线,向学生们介绍了钟楼的研究成果、时空科技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需求情况。“随着时空科技的进步,未来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专业人才,你们是第一批系统学习该专业的学生,肩负着推动时空科技发展的重任,希望你们能扎实学习,勇于创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人类的时空探索贡献力量。”
18 岁的张敏是一名对物理充满兴趣的女生,她报考这个专业,就是希望能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她举手提问:“江老师,我们将来能参与钟楼的研究吗?能研发出像新型材料那样的技术,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吗?”
江浅笑着回答:“当然可以。我们与高校建立了合作机制,优秀学生可以进入跨时空科研团队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只要你们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将来不仅能参与钟楼的研究,还能研发出更多服务于生产生活的新技术、新设备。”
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学生们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会参与新型材料的测试、时空能量装置的优化等实践项目。期末时,张敏和同学们参与了 1967 年城市建设中新型材料的应用研究,协助收集材料使用数据,为材料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支持。学校还与跨时空科研团队合作,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创新,培养优秀人才。
一年后,各时空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工作初见成效:1913 年的储备人才开始参与型时空设备的研发辅助工作;1938 年的培训学员在战场上熟练运用定位技术,多次协助完成重要任务;1967 年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创新思路。
在跨时空人才培养总结会上,江浅看着各时空传来的人才成长报告,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人才是时空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各时空的培养工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加强各时空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比如组织 1913 年的储备人才到 1967 年的高校学习,让 1938 年的优秀学员参与跨时空科研项目,形成多元化、跨时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时空科技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会议结束后,江浅站在钟楼前,望着远处各时空人才忙碌的身影 ——1913 年的少年们在田间调试简易设备,1938 年的士兵们在战场上运用定位技术,1967 年的学生们在实验室里专注研究。她知道,这些年轻的人才,将成为推动时空科技发展的新生力量,在不同的时空里,传承时空守护与创新的精神,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时空探索,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
喜欢时砂遗楼请大家收藏:(m.6xsz.com)时砂遗楼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