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阳光透过 1967 年市第一中学的玻璃窗,洒在八年级(3)班的课桌上。讲台上,历史老师陈敏正拿着一个巴掌大的 “时空学习终端”,向学生们展示着全新的授课方式。“以前我们学历史,只能对着课本上的文字和插图想象场景,今,我们要通过时空科技,‘走进’东晋永和九年,亲眼看看钟楼建造的盛况。” 陈敏按下终端上的按钮,教室前方的投影幕布瞬间亮起,原本平面的画面逐渐立体,化作一个沉浸式的虚拟场景 —— 青砖铺就的地基上,工匠们正合力搬运巨大的石材,远处传来夯土的号子声,身着晋代服饰的监工手持图纸,在地基旁不时驻足指点,连空气中弥漫的泥土与木材的气息,都仿佛能真实感知。
“哇!这也太真实了吧!” 坐在前排的学生林晓忍不住伸手,仿佛想触碰虚拟场景中的工匠,“老师,我们能走到钟楼旁边看看吗?我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钟楼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陈敏笑着操作终端,虚拟场景随之移动,镜头缓缓靠近正在建造的钟楼基座:“当然可以。大家注意看基座上的符号,这些符号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时空能量传导符号很相似,正是这些符号,为后来钟楼成为时空稳定器奠定了基础。” 随着镜头推进,学生们清晰地看到工匠们在基座上刻下符号的细节,甚至能看清刻刀在石材上留下的纹路。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上的提问声、讨论声此起彼伏。
这一幕,正是江浅推动时空科技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缩影。在一次跨时空教育研讨会上,江浅提出:“传统教育往往受限于书本和课堂,难以让学生直观感受知识的本质。时空科技拥赢穿越时空’‘模拟现实’的独特优势,将其应用于教育,能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主动探索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为实现这一目标,她组织跨时空科研团队与教育工作者合作,成立 “时空教育创新实验室”,重点研发基于时空科技的教育软件、虚拟学习环境和户外教学工具,推动教育模式的革新。
“时空历史课堂” 软件是实验室的首个研发成果。研发团队结合之前构建的 “跨时空历史时空数据库”,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建筑、生活场景进行数字化还原,开发出涵盖学到高中的历史课程模块。软件不仅支持沉浸式场景体验,还加入了 “互动探索” 功能 —— 学生可以在虚拟场景中与历史人物 “对话”,通过提问了解历史背景;也可以参与历史事件的 “模拟决策”,感受不同选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 1913 年的乡村学堂,沈先生正用简易版的 “时空历史课堂” 软件,给学生们讲解 “郑和下西洋” 的故事。由于条件限制,学堂没有投影设备,学生们只能通过型时空终赌屏幕观看虚拟场景,但这依然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沈先生,郑和的宝船真的有这么大吗?” 学生王铁柱指着屏幕上的宝船,眼神里满是好奇。沈先生操作终端,将镜头切换到宝船内部:“你看,宝船分为上下五层,能容纳上千人,还能储存足够的粮食和淡水,这在六百多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造船技术。通过时空科技,我们能看到真实的宝船样子,比课本上的插图更直观。”
除了历史学科,时空科技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同样令人惊喜。研发团队开发的 “时空地理探索” 虚拟环境,能让学生 “置身” 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 从赤道的热带雨林到极地的冰原,从深邃的海底到高耸的山脉,学生可以通过终端操作,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植被分布和动物习性,甚至能模拟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了解其形成原理。
在 1967 年市第一中学的地理课上,学生们正在 “时空地理探索” 虚拟环境中 “考察” 亚马逊热带雨林。“大家注意观察树冠层的结构,这里生活着很多独特的鸟类和昆虫。” 地理老师李岩的声音从终端中传出,“现在我们‘降落到’地面,感受一下热带雨林的湿度和温度,再看看地面的落叶层中,有哪些分解者在发挥作用。” 学生林晓 “蹲” 在虚拟的落叶层旁,看着屏幕上忙碌的分解者,恍然大悟:“原来落叶是这样被分解,变成养分还给土壤的!以前在课本上总记不住这个过程,现在一看就明白了。”
随着室内虚拟教学的成熟,江浅又提出将时空定位技术应用于户外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户外是最好的课堂,时空定位技术能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场景结合,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她的推动下,实验室研发出 “时空户外研学系统”—— 学生佩戴装有时空定位芯片的研学手环,老师通过后台系统设定研学路线和任务,学生在户外探索时,手环会实时显示所在位置的地理信息、历史背景,并发布观察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可通过手环上传报告,与老师和同学分享成果。
1967 年国庆期间,市第一中学组织八年级学生开展 “钟楼周边时空研学活动”。学生们佩戴研学手环,从学校出发,沿着设定的路线,前往钟楼周边的历史街区和自然景区。“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在 1913 年是一片农田,大家根据手环显示的历史地图,对比现在的街区布局,分析一下这里的变化原因。” 李岩老师在研学过程中,通过手环向学生们发布任务。
学生林晓和组同学一起,对照手环上的历史地图和现实场景,认真讨论起来:“你们看,这里现在是商业街,1913 年是农田,明随着城市发展,这里的土地用途发生了变化。而且周围建了很多工厂,可能是因为这里交通便利。” 组其他成员补充道:“还有,手环上显示这里的地下有一条古老的水渠,现在虽然看不到了,但可能影响了现在的道路走向。” 他们将分析结果上传到后台,很快收到了李岩老师的回复:“分析得很全面!大家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历史遗迹和自然环境。”
在研学活动的最后一站 —— 钟楼脚下的公园,学生们接到了 “寻找时空能量痕迹” 的任务。手环显示,公园的某些区域存在微弱的时空能量波动,学生们需要利用手环的探测功能,找到这些区域,并分析能量波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里的能量波动很强!” 学生王宇兴奋地喊道,他的手环屏幕上显示着红色的能量提示,“周围有很多老树,难道树木的生长和时空能量有关?” 李岩老师走过来,笑着:“这个猜想很有价值!时空能量确实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你们可以记录下这里的树木种类和生长状况,回去后查阅资料,验证自己的猜想。”
时空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更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在 1913 年的乡村学堂,原本对学习兴趣不高的王铁柱,自从接触了时空教育软件后,每都主动向沈先生请教时空科技相关的知识,还梦想着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时空科技研究者;在 1967 年市第一中学,很多学生因为参加了时空研学活动,开始关注身边的历史和地理现象,主动阅读相关书籍,甚至成立了 “时空科技兴趣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研究。
在一次跨时空教育成果展示会上,江浅看着来自不同时空的教育案例 ——1913 年学生的研学报告、1938 年根据地学校的时空课堂记录、1967 年学生的科技兴趣组成果,欣慰地:“时空科技为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让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让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趣。未来,我们要继续深化时空科技与教育的融合,研发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的教育产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时空科技的助力下,发现学习的乐趣,实现自我成长。”
展示会结束后,江浅漫步在 1967 年市第一中学的校园里,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讨论着时空研学的收获,在教室里通过虚拟环境探索未知的世界。她知道,时空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创新才刚刚起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有更多创新的教育模式出现,为培养更多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喜欢时砂遗楼请大家收藏:(m.6xsz.com)时砂遗楼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