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科技成果展的热潮,如同涟漪般扩散到各个时空,普通民众从最初的好奇观望,逐渐转变为主动了解、积极参与,用最朴素的期待与热情,为时空科技的未来注入了鲜活的动力。江浅在展览闭幕后的调研中发现,不同时空的民众虽生活背景各异,但对时空科技改善生活、创造未来的渴望却高度一致,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也成为团队优化技术、推广成果的重要依据。
1913 年的华北村庄,曾因信息闭塞,许多村民对 “时空科技” 一词感到陌生。成果展闭幕后,沈先生带着展览的影像资料和型时空科技模型回到村里,在学堂的院子里举办了一场 “迷你成果展”。当黑白影像中出现新型时空能量灌溉设备为城市供电、时空旅行模拟设备带观众 “穿越” 历史的画面时,村民们围坐在银幕前,眼睛里满是震撼与好奇。
“沈先生,那能浇地的机器,真能用到俺们村里来?” 村民王老汉攥着旱烟袋,凑到沈先生身边问道。他种了一辈子田,最盼着能有省力的灌溉办法,影像里那台不用挑水、不用拉牛的灌溉设备,让他心里泛起了嘀咕。沈先生笑着拿出迷你灌溉模型,演示如何通过能量驱动喷头洒水:“王大爷,这设备在展览上已经试过了,能根据土壤干湿自动浇水,一亩地半时就能浇完,比咱们人工快十倍还多。只要大家愿意,明年春耕前,咱们就能在村里试点安装。”
王老汉听完,激动得直拍大腿:“那可太好了!俺家那三亩麦,每年浇水都得请人帮忙,要是有这机器,俺一个人就能搞定,还能多照看家里的老婆子。” 周围的村民也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这机器贵不贵?”“会不会很难操作?”“除了浇地,还能用来干啥?” 沈先生耐心地一一解答,还把村民们的疑问记在本子上,承诺会反馈给科研团队,定制适合农村的简易版本。
没过多久,村里就成立了 “时空科技互助组”,王老汉主动担任组长,组织村民学习时空科技基础知识,还推选了 5 名年轻力壮的村民,跟着沈先生去 1967 年的科研基地参观学习。“俺们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学干活快!” 组里最年轻的李二柱,“俺要把那灌溉设备的原理学明白,以后村里的设备坏了,俺就能自己修,不用总麻烦城里的专家。”
与 1913 年村民对 “实用科技” 的迫切需求不同,1967 年的年轻人,更渴望成为时空科技发展的 “参与者”。成果展期间,“时空科技人才招募处” 前始终人头攒动,每都有数十名年轻人前来咨询报名,他们中有刚毕业的学生、有从事传统行业的技术工人,还有对科学充满热情的普通市民。
22 岁的张敏刚从工业学校毕业,原本打算进入一家机械厂工作,参观成果展后,她毅然改变了主意,第一时间报名加入时空科技研发团队。“以前觉得科技离自己很远,直到看到时空能量转换装置能为城市供电、时空监测系统能保护生态,才明白科技能真正改变世界。” 张敏拿着报名表格,眼神坚定地对招募负责人,“我学过机械设计,希望能参与时空设备的研发,哪怕只是画图纸、做零件,我也愿意。”
和张敏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25 岁的王刚原本是一名汽车修理工,他擅长机械维修与改造,在展会上看到时空旅行模拟设备的内部结构后,主动提出可以优化设备的传动系统,让体验更流畅。“我发现设备的齿轮传动有轻微卡顿,要是换成我设计的缓冲结构,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王刚还带来了自己绘制的改造图纸,其专业程度让科研团队眼前一亮,当场决定邀请他加入设备维护组。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参与时空科技研发,江浅团队还与 1967 年的多所高校合作,开设了 “时空科技实践课程”,邀请科研人员走进校园授课,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实习。在某工业大学的课堂上,李工向学生们展示了微型时空能量芯片的研发过程,当讲到芯片体积从最初的拳头大缩到指甲盖大时,台下的学生们发出阵阵惊叹。“我们欢迎大家带着创意和想法加入我们,” 李工,“时空科技需要新鲜血液,你们的创新思维,可能就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围着李工提问,有人想了解芯片的材料研发,有人关心设备的编程逻辑,还有人提出了 “将时空能量用于航器动力” 的大胆设想。“我觉得时空能量不仅能在地球上用,还能用于太空探索,” 学生李伟,“如果能研发出时空能量驱动的火箭,人类就能走得更远。” 这个想法得到了李工的认可,他当场记下李伟的联系方式,邀请他参与相关课题的讨论。
民众的积极参与,不仅为时空科技发展带来了人才与创意,更让科研团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江浅在一次团队会议上:“民众的期待,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我们研发的每一项技术、每一件产品,都要贴近民众需求,真正解决他们的难题。从 1913 年村民需要的灌溉设备,到 1967 年年轻人渴望的研发机会,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能让我们的科研方向更清晰、更务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民众主动融入时空科技发展的浪潮:1913 年的村庄里,第一批时空能量灌溉设备安装到位,村民们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熟练地操作设备,田埂上回荡着欢快的笑声;1967 年的科研基地里,年轻的技术人员们与资深专家并肩工作,在实验室里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甚至在更远的时空,也有民众通过跨时空交流平台,分享自己对时空科技的想法与建议。
江浅站在钟楼前,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感慨。她知道,时空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少数饶 “独角戏”,而是无数普通人共同参与的 “大合唱”。从村民们期待的眼神,到年轻人坚定的身影,每一份热情、每一次参与,都在为时空科技的未来添砖加瓦。而这份来自民众的力量,也必将推动时空科技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最终实现惠及全人类的美好愿景。
喜欢时砂遗楼请大家收藏:(m.6xsz.com)时砂遗楼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