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灶台的青砖刚被晨露打湿,陈爷爷的护工就推着轮椅又来了,这次轮椅上放着个沉甸甸的木匣子,红漆掉得斑驳,铜锁却擦得锃亮。“陈爷爷,这是他爹留下的‘传家宝’,非让给你们送来。”护工把木匣往灶台上一放,匣子磕在砖面上,发出闷闷的响,“老爷子昨晚没睡好,这东西搁他那儿是蒙尘,得在老灶台才活得起来。”
胡东东正往卤锅里扔香料包,闻言举着长勺凑过来,鼻尖快贴到木匣上:“这里面是啥?金银珠宝?还是失传的卤味秘方?”他刚要去掰铜锁,被炎耀按住手:“别毛躁,陈爷爷既是传家宝,定有讲究。”
炎耀找来块软布,轻轻擦去木匣上的灰,红漆下露出细密的木纹,像流水的痕迹。铜锁“咔哒”一声开了,里面铺着层褪色的蓝布,裹着的不是金银,而是块巴掌大的青石板,石板上刻着三个字——“守灶心”,笔画深得像刀凿的,边缘还沾着点黑褐色的东西,凑近闻,竟带着股淡淡的卤香。
“这是……老灶台的奠基石?”宇背着书包进来时,正好撞见这幕,他手指抚过石板上的刻字,指尖蹭到点坚硬的颗粒,“陈爷爷过,当年盖灶台时,他爹亲手埋了块石板,‘灶台是根,人心是本,守好灶心,日子就稳’。”
陈爷爷在轮椅上点点头,声音颤巍巍的:“这石板埋在灶台下三十年,后来灶台翻新,我爹才把它挖出来,‘哪遇着真心待街坊的人,就把这石板交出去’。”他望着炎耀,眼里亮得像有光,“你们守着灶台,不哄人,不欺客,这‘守灶心’三个字,该你们接。”
正着,那个拍短视频的博主举着手机挤进来,镜头对准青石板:“家人们快看!老灶台的传家宝!刻着‘守灶心’!这才是真正的烟火传承啊!”直播间里瞬间刷起屏——
“这三个字比黄金值钱!”
“老祖宗的智慧!灶台易守,灶心难守!”
“难怪老灶台火,人家守的是心不是利!”
中午的卤味刚出锅,就见扎羊角辫的姑娘举着张画跑进来,画上是三个人围着灶台,中间摆着那块青石板,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我长大也要来守灶!”她把画往石板旁一贴,仰着脸:“我妈,这疆约定’,就像陈爷爷他爹跟现在的约定。”
数学老师抱着教案本进来时,正撞见戴眼镜的男生蹲在灶台边,用铅笔描石板上的字,本子上写满了批注:“‘守灶心’的本质是坚守初心,在商业社会中保持本真,这是经济学难以解释的人文价值……”他抬头看见炎耀,突然红了脸,“我想把这个写进作文里,题目就蕉老灶台的哲学》。”
那个总来的女生扶着老奶奶,把刚买的卤鸭腿掰成块,用竹签插着递到陈爷爷嘴边:“爷爷您尝尝,这是用‘守灶心’石板旁的灶火卤的,比平时更香。”老奶奶也跟着点头,往陈爷爷手里塞了颗话梅:“吃点甜的,心里舒坦。”
胡东东找了个结实的木架,把青石板摆在灶台最显眼的地方,旁边还放了个陶罐,罐口插着支野菊花。“以后谁来吃卤味,都得先看看这三个字!”他举着锅铲宣布,“谁要是哄人骗钱,就让他对着石板磕三个响头!”引得众人直笑,陈爷爷却抹了把眼角:“我爹要是看见,得声‘好’。”
傍晚收摊时,夕阳透过窗棂,把“守灶心”三个字照得发红,像在石板上燃了团火。炎耀往卤锅里添了勺新汤,老卤混着新水,咕嘟咕嘟地冒,像在应和着什么。
“明做啥?”胡东东摸着肚子问,石板上的字映在他眼里,亮晶晶的。
“还做卤鸭。”炎昭往灶膛里添了把柴,“陈爷爷他爹最拿手的就是卤鸭,咱得让这味道在老灶台接着活。”
宇把女生送的野菊花换了支新的,插在陶罐里:“再熬点山楂粥,酸溜溜的,解腻。”
陈爷爷被推着离开时,回头望了眼老灶台,青石板在暮色里泛着淡淡的光。他突然:“等凉了,我来给你们讲我爹卤鸭的法子,用紫苏叶包着腌,香得能招蝴蝶。”
炎耀望着轮椅远去的背影,指尖又触到石板上的“守灶心”。他突然懂了,所谓传家宝,从不是块冰冷的石头,是陈爷爷爹埋石板时的郑重,是陈爷爷藏了一辈子的期待,是此刻灶台上飘着的卤香,是每个食客眼里的暖——这些缠在一块儿,才是“守灶心”的真意:灶台会老,人会走,但那份对日子的热乎,对街坊的实在,能像老卤汤一样,代代传下去。
月光爬上青石板时,灶膛里的余温还在,把三个字烘得暖暖的。明一早,这里还会飘起卤香,等着那些带着期待来的人,在烟火里,把这份“守灶心”,一口一口,嚼进日子里,酿成新的约定。
喜欢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请大家收藏:(m.6xsz.com)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