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课的铃声刚落,胡东东就把《数学练习册》立起来,底下藏着本《家常菜大全》,指尖在“松鼠鳜鱼”的步骤图上划拉,被后桌的炎昭用铅笔戳了戳后背:“老师往这儿看了。”他慌忙把菜谱塞进桌肚,抬头时正撞见数学老师瞪他,脸腾地红成了卤鸭翅。
课间十分钟,三人挤在走廊栏杆旁,手里捏着皱巴巴的草稿纸。“今放学后得早点出摊,”炎耀用铅笔在纸上画卤锅草图,“张大爷他孙子要吃新卤的猪尾巴,得提前焖上。”炎昭在旁边补充:“我妈今晚有雨,得把遮阳棚支起来,别让食客淋着。”
胡东东突然掏出个本子,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我家王师傅教的‘三丝爆豆’,得用绿豆芽、胡萝卜丝、青椒丝,火候要急,炒出来才脆。”他拍着胸脯,“下次让你们尝尝,保准比炎耀哥的凉拌黄瓜强!”
放学后的老灶台,总比别处多几分“兵荒马乱”。炎耀系着围裙颠勺,校服袖口卷得老高,露出臂上被油溅的红点;炎昭蹲在灶前算账目,练习册摊在旁边,算完一笔就赶紧写两道题;胡东东背着书包冲进灶房,扔下书包就去择菜,书包上还沾着操场的草屑。
最先来的是那个总扶着老奶奶的女生,手里拎着个保温桶:“我妈今做了糯米藕,给你们当点心。”她往灶台上瞅,“今有新菜吗?我奶奶念叨着想吃点清爽的。”宇正往盘子里摆凉拌海带丝,闻言笑着:“炎耀哥新拌的‘酸辣蕨根粉’,用野山椒调的,开胃。”
宇的凉菜手艺是这学期刚学的。炎耀教他用生抽、香醋、香油调基础汁,炎昭教他“菜要切得匀,摆盘要利落”,现在他拌的黄瓜、海带、蕨根粉,成了食客们最爱的“解腻神器”。戴眼镜的男生举着碗粉,边吃边:“这蕨根粉比学校门口的好吃,没放太多添加剂,是纯纯的酸辣香。”
胡东东的“特训成果”总在周末亮相。上周是“番茄炖牛腩”,他对着自家厨师的视频一步步学,牛腩炖得酥烂,番茄汁熬得浓稠,连挑剔的刘婶都夸“比你妈做的强”;这周是“香煎豆腐”,豆腐煎得两面金黄,蘸着他秘制的辣酱,外焦里嫩,引得扎羊角辫的姑娘直喊“胡东东哥哥太厉害”。
“就是比不过炎耀哥的老卤味。”胡东东蹲在灶前叹气,看着炎耀把刚卤好的猪尾巴捞出来,油亮的尾巴在盘子里打卷,香得人直咽口水。炎耀往他手里塞了块:“你那煎豆腐也有亮点,外酥里嫩,各有各的好。”
食客们总爱围着他们打趣。“耀子,作业写完了吗?”张大爷举着猪尾巴啃得香,“别光顾着做菜,耽误了考大学。”数学老师抱着教案本进来,往炎昭的练习册上扫了眼:“这道几何题辅助线画错了,等会儿我教你。”
有新食客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忍不住问:“你们几个孩子,又要上学又要出摊,不累吗?”旁边的老食客立刻接话:“累也值啊!你看这卤味,比那些大饭店的用心多了,带着股子学生气的认真劲儿。”
下雨的傍晚,灶房里挤满了避雨的人。炎耀在灶上煮姜汤,水汽氤氲里,他和炎昭凑在灯下改试卷;胡东东趴在案板上做英语作业,时不时抬头看一眼咕嘟冒泡的汤;宇给大家分姜茶,嘴里念叨着“喝了暖暖身子,别感冒”。
老奶奶喝着姜茶,拉着女生的手:“这些孩子不容易,又要读书又要挣钱,咱以后来买卤味,多等会儿没关系,别催着他们快做。”女生点头,往灶台上放了把伞:“这伞你们先用,明我再来拿。”
收摊时雨还没停,四人挤在灯下对账,胡东东的数学题错了三道,被炎昭用红笔圈出来;炎耀的作文草稿写了一半,题目是《老灶台的早晨》;宇把今的凉菜收入记在本子上,旁边画了个笑脸。
“明做‘翡翠白玉汤’吧,”炎耀望着窗外的雨,“用豆腐、青菜、鸡蛋,清淡,适合雨吃。”胡东东举手:“我来煎蛋!王师傅煎蛋要热锅冷油,边缘才会焦脆!”炎昭合上练习册:“我来熬汤,保证奶白浓稠。”
宇往灶膛里添了最后一把柴,火光映着四个凑在一起的脑袋,像幅暖暖的画。灶台上的凉菜盘还没来得及收,蕨根粉的酸辣香混着姜汤的暖,在雨夜里漫开。
老灶台的食客们总,这些孩子做的菜里,藏着种特别的味道——是课本的墨香混着烟火气,是少年的认真裹着热乎劲,吃着让人踏实,想着让人疼惜。他们盼着孩子们考个好学校,又偷偷祈祷老灶台的烟火,能一直这么旺下去。
就像这雨夜的汤,热乎,纯粹,带着点“慢慢来”的耐心。少年们在课本与锅铲间奔波,把学业的苦、做材累、食客的暖,都熬进了日子里,熬出了独属于他们的、又香又烈的成长味。
明一早,雨停了,老灶台的烟囱还会冒烟,少年们的笑声还会在灶房里响,等着那些带着期待来的人,在烟火里,尝一口青春的香,品一味成长的暖。
喜欢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请大家收藏:(m.6xsz.com)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第六小说站更新速度最快。